第143章 找到線索(1 / 2)

顧岩江不置可否地繼續說:

“其三,發現拋棄的屍塊時的情景比較類似。

在發現受害人屍體的路人的筆錄中,都有提到,垃圾桶裏發出刺鼻的塑料燃燒後的異味。

因查看垃圾桶是否著火,在打開垃圾桶時發現了屍體。”

顧岩江示意武山上,展示拋屍現場的照片。

“同時屍塊多分布於垃圾桶的下方。

屍塊的上方是一些生活垃圾,但上麵的生活垃圾,無法完全掩蓋已經暴露出的屍塊。

事後的檢測裏也表明,屍塊有被焚燒過的痕跡。

我們的檢測報告裏推測是有人向垃圾桶投入點燃的易燃物,之後引發的著火。”

顧岩江說到這裏喝了口水,等著武山上將現場照片播放結束,才繼續說。

“所有拋屍的垃圾桶都選擇得很巧妙。

沒有監控,垃圾桶的後方背靠學校的外牆。

垃圾箱前方的路與牆平行。

路對麵沒有建築、沒有叉路,是另一學校的外牆。

所以拋屍時,隻要注意正麵的路上是否有來人,不需要多關注其他情況。”

顧岩江示意武山下將近二十處拋屍地的周圍照片、現場圖片,逐一進行了展示。

“屍塊被發現的時間也比較接近,都是在下午四點到五點之間。”顧岩江補充了一句。

“現場確實都是這樣,幾乎每一處拋屍的垃圾桶都被人丟入煙頭引發火情,是比較反常的事,不過我們對受害人遇害日,路過的拋屍地點的人都進行了排查,沒有發現什麼問題。”謝柳林皺著眉頭說。

“雖然多數人在丟垃圾時,是不會注意到垃圾桶裏有沒有其他東西。”顧岩江緩緩地說。

“但筆錄裏有四位證人提到,他們在三點到四點之間,向垃圾桶丟礦泉水瓶時,向垃圾桶裏看了一眼,裏麵有一大袋用黑色垃圾袋裝的垃圾。”

“路上來來往往的車和行人非常多,開車的、背包的、送外賣的。

從拋屍地點到有監控的路口,之間有叉路,多數小叉路的出口並沒有安裝監控。

要對所有路過的人進行逐一排查的難度很大。”

唐德爾有些無奈地說:”我們隻能盡量對經過監控路段的路人進行初步排查,之後選擇了一批,才帶回來做筆錄。“

謝柳林對唐德爾擺了一下手,製止了他繼續的抱怨,目光灼灼地看著顧岩江說:“顧所長,您這是不是又發現什線索了“

“從上麵的現場情況,我初步推測,首先,凶手非常熟悉案發的三所學校,對學校周圍的道路、監控、垃圾桶位置有極為清晰的認識。”顧岩江邊說邊用食指輕輕扣著桌麵。

“凶手不是在事先就對學校的外圍環境進行過專門的反複踩點,就是他的工作需要反複圍繞著校園移動。”

“其次,凶手希望我們發現屍塊。出於一些特殊的原因,他希望屍塊被發現的時間能控製在他拋屍後的某個時段。”顧岩江盯著現場的圖片,繼續說。

“他唯恐我們發現不了屍塊,設置了一個定時燃燒裝置,在凶手離開拋屍現場後的一定時間內,裝置啟動,將原先包裹屍體的垃圾袋點燃,讓屍塊按計劃暴露出來,被我們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