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勢:指每偏摩爾體積水的化學勢差。2.滲透勢:滲透勢(Ψπ)也稱溶質勢(Ψs):指由於溶質顆粒的存在而引起體係水勢降低的數值。負值3.滲透作用:指水分從水勢高的係統通過半透膜向水勢低的係統移動的現象。4.壓力勢:由於壓力的存在而使體係水勢改變的值。一般情況:正值 質壁分離:零 劇烈蒸騰:負值5.襯質勢:指細胞膠體物質的親水性和毛細管對自由水束縛而使體係水勢降低的數值。負值 6. 滲透勢:滲透勢(Ψπ)也稱溶質勢(Ψs):指由於溶質顆粒的存在而引起體係水勢降低的數值。負值7. 滲透作用:指水分從水勢高的係統通過半透膜向水勢低的係統移動的現象。8.吸漲作用:親水膠體物質吸水膨脹的現象稱為吸脹作用。9. 蒸騰作用:植物體內的水分以氣體狀態,通過植物體表麵,從體內散失到體外的現象。10.蒸騰速率:指植物在一定時間內,單位葉麵積蒸騰的水量(g\/m2·h)11.蒸騰係數:植物製造1g幹物質所蒸騰水分的克數(g\/g)。12.內聚力學說:由於水分具有較大的內聚力,因而保證了由葉至根,水柱不斷來解釋水分上升原因的學說。 也稱:蒸騰-內聚力-張力學說 13.吸脹吸水:植物細胞吸水的一種方式。未形成液泡的細胞靠吸脹作用吸水。例如風幹種子的吸水就是靠吸脹作用。分生組織細胞主要也靠吸脹作用吸水。14.溶液培養法:用純化的化合物配製成水溶液來培養植物以確定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種類和數量,也稱水培方法。(把植物所需各種元素按一定比例、適宜的pH值配成水溶液,用以栽培植物的方法。)15.砂基培養法:在洗淨的石英砂或玻璃球等中,加入含有全部或部分營養元素的溶液來栽培植物的方法。16.離子通道運輸: 細胞膜上由通道蛋白構成的孔道,橫跨膜的兩側,可由電化學方式激活,控製離子順電化學勢梯度被動、單方向的跨膜運輸。(高度的選擇性)17.載體運輸: 質膜上的載體蛋白選擇性地與質膜一側的物質結合,形成載體-物質複合物,通過載體蛋白構象的變化透過質膜,把物質釋放到質膜另一側。(飽和性)18.擴散作用:指物質分子從高濃度區域向低濃度區域轉移直到均勻分布的現象。19.協助擴散: 膜轉運蛋白易讓溶質順著濃度或電化學梯度跨膜轉運,不需要細胞提供能量。(離子和極性分子)20.單鹽毒害:任何植物,若培養在某一單鹽溶液中,即使濃度很低,植物不久即呈現不正常狀態,最後死亡的現象。22.生理堿性鹽:植物根係從溶液中有選擇地吸收離子後使溶液PH值增加的鹽類。大多數硝酸鹽(NH4NO3除外)23.灰分元素:將幹燥植物材料燃燒後,留在灰分中的元素。(構成植物灰分的元素為灰分元素,由於他們直接或間接地來自土壤礦質,故又稱為礦質元素)24.光合作用: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將CO2和H2O同化為有機碳化物,同時釋放O2的過程。25.反應中心:在內囊體膜上進行原初反應的最基本的色素-蛋白質複合體,能引起原初光化學反應或電荷分離的最小單位。26.熒光現象:葉綠素溶液在透射光下呈綠色,在反射光下呈暗紅色的現象。10-8-10-9s(壽命短)27.磷光現象:熒光出現後,立即中斷光源,繼續輻射出極微弱的紅光的現象。 10-2s(壽命長)28.熒光:處在第一單線態的葉綠素分子回到基態,所發射的光。29.磷光:處在一三線態的葉綠素分子回至基態,所發出的光30.光合單位:結合在類囊體膜上能進行完整光反應的最小結構單位31.聚光色素(天線色素):沒有光化學活性,吸收並傳遞光能至反應中心色素分子的色素32.反應中心:在內囊體膜上進行原初反應的最基本的色素-蛋白質複合體,能引起原初光化學反應或電荷分離的最小單位。33.反應中心色素:少數特殊狀態的葉綠素a分子,具有光化學活性,當它獲得光量子能量後能進行電荷的分離,使光能轉換為電能(P680、P700)34.紅降現象:在光波長於685nm(遠紅光)時,雖然葉綠素能大量吸收這種遠紅光,但光合作用的量子產額急劇下降的現象。35.雙光增益效應:因兩種波長的光協同作用而增加光合效率的現象。36.光補償點:同一葉子在同一時間內,光合過程中吸收的CO2和呼吸過程中放出的CO2等量時的光照強度。37.二氧化碳補償點:指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CO2和呼吸作用放出的CO2相等時,環境中的CO2濃度。38.光飽和點:當光合作用開始達到光飽和現象時的光照強度。39.二氧化碳飽和點:增加環境CO2濃度,光合速率不再增加時環境中CO2濃度40.光能利用率:植物光合作用所積累的有機物所含的能量,占照射在單位地麵上的日光能量的比率。41.光呼吸:植物綠色細胞依賴光照吸收O2 。42.光合磷酸化:葉綠體利用光能驅動電子傳遞建立跨類囊體膜的質子動力勢,質子動力勢就把ADP和Pi 轉化為ATP,形成高能磷酸鍵的過程。43. 呼吸作用:生活細胞內的有機物在一係列酶的作用下,逐步氧化分解,同時釋放能量的過程。44.糖酵解:己糖在無需O2的狀態下分解成丙酮酸的過程(細胞質)。45.三羧酸循環:EMP形成的丙酮酸在有O2的條件下進入線粒體,先氧化脫羧成乙酰輔酶A,再進入一個包括三羧酸和二羧酸的循環,從而逐步氧化分解,直到形成CO2和H2O的過程(線粒體基質)。46.戊糖磷酸途徑:葡萄糖在細胞質基質和質體中直接氧化脫羧,產生NADPH和一些磷酸糖的有氧呼吸途徑。47.呼吸速率:在單位時間內,單位植物組織重(幹重或鮮重)吸收O2或放出CO2的數量。常用單位:O2(CO2)uL(mg)\/gFW(DW) ·h。48.呼吸商:植物組織在一定時間內呼吸作用所放出的CO2的物質的量與吸收O2的物質的量之比。49.代謝源:製造養料並為其它器官提供營養的器或部位。50.代謝庫:消耗或貯藏養料的器官或部位。51.壓力流動學說:明希( E.Münch,1930)基本論點:篩管液流是靠源端和庫端的膨壓差(濃度差)建立起來的壓力梯度來推動的。(壓力流學說:光合細胞製造的光合產物在能量的驅動下主動裝載進入篩管分子,從而降低源端篩管內的水勢,而篩管分子又從鄰近的木質部吸收水分,以引起篩管膨壓的增加;與此同時,庫端篩管中的同化物不斷卸出並進入周圍的庫細胞,這樣就使篩管內水勢提高,水分可流向鄰近的木質部,從而引起庫端篩管內膨壓的降低,在此梯度下,光合同化物可源源不斷地由源端向庫端運輸。)52.第二信使:能被胞外信號激活或抑製的、具有生理調節活性的細胞內因子。(次級信號)53.雙信使係統:胞外刺激使PIP2轉化成IP3和 DAG,引發IP3/Ca2+和DAG/PKC兩條信號轉導途徑,在細胞內沿兩個方向傳遞,這樣的信使係統稱“雙信使係統”。54.植物生長物質: 能調節植物生長發育的一些生理活性物質。55.植物激素:在植物體內一定部位合成,並能從合成部位運到作用部位,對生長發育產生顯著作用的微量(<1umol\/L)有機物。56.植物生長調節劑:指人工合成的具有類似植物激素活性的物質。57.極性運輸:一種主動運輸。局限於胚芽鞘、幼莖、幼根的薄壁細胞之間進行的短距離的單方向的運輸。IAA隻能從植物體的形態學上端向下端運輸(與重力無關)。58. 生長大周期:莖(根或整株)的整個生長過程中,生長速率表現“慢-快-慢”的基本規律。59.根冠比(R\/T):根與莖葉幹重或鮮重之比。60.頂端優勢:植物的頂端在生長占優勢並抑側枝生長的現象。(頂芽抑製側芽生長,主根控製側根的生長)61.向性運動:指外界因素的單方向刺激所引起的定向生長運動。62.感性運動:指由沒有一定方向性的外界刺激所引起的運動。63.向光性:植物隨光照入射的方向而彎曲的反應。64.溫周期現象:植物對晝夜溫度周期性變化的反應。65.生長相關性:植物各部分間的相互製約與協調的現象。66. 春化作用:低溫誘導植物開花的作用。67.光周期現象:指植物對白天和黑夜相對長度的反應。68. 長日植物(LDP) :在24h晝夜周期中,日照長度長於其臨界日長 ,才能開花的植物。 如:小麥、蘿卜、白菜、天仙子等。常夏季開花。69.短日植物(SDP) :在24h晝夜周期中,日照長度短於其臨界日長,才能開花的植物。如:水稻、大豆、蒼耳、煙草、菊花等。常秋季開花。70. 臨界日長:指晝夜周期中,誘導短日植物開花所必 需的最 長日照時數或誘導長日植物開花所必需的最短日照時數。71.臨界夜長(暗期):在光暗交替中,長日植物能開花的最大暗期長度或短日植物能開花的最小暗期長度。 72. 暗期中斷現象:在誘導短日植物開花的長暗期中給予 一足夠強度的閃光處理,植物就會發生短夜反應,使長日植物開花,短日植物 不開花的現象。73. 呼吸躍變(峰):當果實成熟到一定程度時,呼吸速率首先是降低,然後突然增高,最後又下降的現象。74. 休眠:成熟種子、鱗莖和芽在合適的萌發條件下仍不萌發的現象。75.抗性生理:指逆境對植物生命活動的影響,以及植物對逆境的抵禦抗性能力。76.冷害:在零上低溫時,雖無結冰現象,但能引起喜溫植物的生理障礙,使植物受傷甚至死亡,這種現象稱為冷害。77.凍害:當溫度下降到零度度以下,植物體內發生冰凍,因而受傷甚至死亡,這種現象稱為凍害。78.寒害:低溫對植物的危害有兩類: 以上 低溫的危害為冷害, 以下 低溫的危害為凍害。冷害與凍害合稱為 寒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