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拜謁東嶽(1 / 2)

拜謁東嶽

“歌謠之事,我已安排妥當。與乞丐孩童傳話的人,業已永遠閉嘴。”

謝勇將拓跋邕安排傳誦歌謠的事情辦理的幹淨利落,中間環節傳話之人,引誘到城外斬殺。

謝勇前來回話歌謠之事,見拓跋邕唉聲歎氣臉帶愁容。

“近日見恩相坐臥不寧,既然開始下手,心中沒有勝算,故不覺憂疑麼?”

“你跟我多長時間了?”

“十年有餘。”

“我待你如何?”

“老爺恩情,我死不足以報。”

“你我心腹之人,那我就直說無妨,正是沒有勝算,尚缺關鍵的一個理由。”

“這有何難?”

“打虎不死,必被其所傷。顧文泰乃兩朝重臣,手握軍權,在朝堂及百姓中威望甚高。要想除掉他,隻有一個罪過,那就是反叛或者弑君。”

“那天下誰人會信,他顧文泰會反叛奪權,想當皇帝,在先皇駕崩時,趁著太子年幼,直接奪了去豈不更好,何必等到現在。”

“你說的沒錯。大家誰都可以不相信,但隻要有一人相信或者懷疑就行了,那就是皇帝陛下。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拓跋邕喝了口茶,深思片刻。

“我等乃是軍人,隻知軍令,不曉皇命!”

“屬下知道。那是皇帝春分時節要出城巡查,守城的軍士不肯,言說‘未接到軍令’,我乃大梁國君,現命令你開城,上麵言說‘我等乃軍人,隻知軍令,不曉皇命!”

拓跋邕示意讓謝勇坐下,喝著茶,看著他,深思片刻,室內頓時安靜起來。謝勇看著眼前的丞相大人,不覺得毛孔悚然。

皇帝蕭慕白早對顧文泰不滿,隻是懼他軍功,恐天下人不服。拓跋邕是何等的聰明,自然分曉皇帝心意。既然如此,那就是給他一個下定決心的理由,也給天下人閉口的事實。

“屬下有一妙計,可遂了您的心願?”

“萬兩黃金,答謝不惜。既然有計,且秘密說來,以開茅塞。”

“皇帝今日欲前往東嶽拜謁,中途必過孤峰嶺,我先到此處躲下,待天子到時,一箭射去。中或不中,小人縱然一死。審訊時,稱是顧雲麒指使。豈不是我一人,可害他全家。老爺的救命恩情,我還將回去。”

“此計甚妙,但為了我,傷了你的性命,我如何心忍?!”

“小人曾犯死罪,若非老爺搭救,哪有今天?老爺不嫌棄,讓我娶妻生子,待至今方為死,我亦是賺大了。當時言說‘我命屬於老爺,隨時需要,隨時拿去’。”

“你的心意我收下了,事情成功與否,尚未可知。你的妻子孩子日後埋怨,老夫如何過意得去?”

“大丈夫捐身報主,何戀妻兒。我出其不意,攻其不備,豈有不成功的道理,此事情在於刺殺,而不是刺殺的結果。我走後,妻子孩兒還望老爺多多體恤關懷。”

“朋友相交,尚可托妻獻子,況恩情如我們二人。初次相逢,我便把你當成心腹相待。況今前去,又為我的事。正是以德報德,哪有不另眼相看的道理。你若信心不過,我便書寫發誓的文書,交你存據,以便你無後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