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是餡餅,還是陷阱? 金融衍生品種的陷阱(1 / 2)

第十六章 是餡餅,還是陷阱? 金融衍生品種的陷阱

從2007年7月到2008年10月,短短一年多的時間,賴建平先後投入的2100萬港幣分文不剩,最終反欠銀行200多萬港幣。是什麼導致了賴建平的巨額虧損?原來讓他巨額虧損的是一種叫做KODA的金融衍生產品。

賴建平並不了解什麼是KODA的金融衍生產品,隻是在聽完銀行投資顧問對這種產品的介紹後簡單地認為這就是一個能買打折股票的投資產品。於是,他在香港荷蘭銀行開了一個賬戶,存進了420萬港幣準備購買這種“能打折的股票”。

3個多月時間裏,賴建平的賬戶中始終隻有420萬港元,但他卻購買了總額在1000萬到2000萬港幣之間的十幾個合約。此時,他似乎理解了這種投資產品的優勢。

然而,事情並沒有朝他想象中的那樣發展。

2007年10月20日,按照投資顧問的建議,他以7.54元的價格夠買了每個交易日吸納3500股複興國際股票的KODA合約。但是,由於市場因素,合約一開始這隻股票就表現不佳。而這次,香港荷蘭銀行開始催促賴建平往賬戶裏打錢了。

自此之後銀行增加保證金的要求就沒斷過。2008年1月9日,銀行給了賴建平一個計算公式,要賴建平自己計算該如何增加保證金。

按照銀行提供的計算公式,賴建平得出結果,如果股票繼續下跌,之前賬戶裏的420萬港幣遠遠不夠,他要不斷向銀行存入越來越多的保證金。

越來越多的是什麼概念?賴建平解釋說:“比如說一開始是30%,後來變成50%,變成70%。一直到百分之百,甚至是超過了百分之百。”

如此之大的資金需求讓賴建平始料不及,因為他壓根兒就從沒想過要投資這麼多錢,更談不上有所準備。但是,股價在持續往下走,銀行的催促也越來越急,甚至告知賴建平,如果不能按期存入足夠的保證金,銀行將會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以保證銀行資金不受損失。

也就是說,此時的賴建平如果不增加保證金的話,銀行就會斬倉,斬倉的意思也就是賴建平違約。如果違約的話,不僅他賬戶上的所有股票都會被銀行賣掉,他還要麵臨違約的賠償。為了保住自己的倉,賴建平不得不繼續把錢放進去。從2007年的11月底、12月初,到2008年的3月份,短短的四個月時間裏,賴建平已經向香港荷蘭銀行的賬戶裏先後投入了一共將近2100萬港幣。而之後投入的這些資金並不是賴建平的積蓄,這些錢是他通過各種渠道借來的。

此後,由於種種原因,他賬戶中的股票被銀行連續斬倉變現,最終,賴建平投資的2100萬港幣分文不剩,反欠銀行200多萬港幣。

不僅是賴建平這樣的個人投資者,一些企業投資者,比如,中信泰富也因投資這種被稱為KODA的金融衍生產品造成了巨額虧損。KODA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金融產品?為什麼投資KODA會造成嚴重虧損?

KODA是Knock-Out Discount Accumulator的英文縮寫,國內一般將其譯為累計期權,它是金融機構針對大客戶設計的一種極其複雜的新型期權產品。這種金融衍生產品的標的可以是股票,也可以是外彙、商品等,其交易是在客戶和金融機構之間直接進行,不會通過任何交易所,也就是說,此類場外交易完全根據雙方合同約定來執行,一般不受各國監管機構約束。正因為如此,這種交易可以說其實質就是金融機構與客戶之間的對賭,而金融機構在獲取信息、產品設計、風險對衝等方麵都比客戶有優勢,投資KODA的客戶所承擔的風險往往要遠大於金融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