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詞解釋(共10題,每題10分)
1.短簫鐃歌
短簫鐃歌是漢代鼓吹樂的重要類別,因其多以排簫和鐃為主奏樂器,故而得名。短簫鐃歌多在東漢行軍中演奏,具備軍隊中具備一定功能性。按歸類來說,其在鼓吹樂中屬於鼓吹類,其風格多雄壯、威武,具有粗狂的氣勢。
2.曲項琵琶
曲項琵琶為漢魏時期傳入中原地區的琵琶,其形製多為曲頸,音箱作梨形,有四弦。由波斯傳入中國,後傳到南方。曲項琵琶傳入中原後,經過長足的發展,在明清時期形成了眾多流派,成為中國傳統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至今,曲項琵琶承載了文化深厚內涵,彰顯了中國器樂藝術的深厚內涵。
3.《離騷》
《離騷》是晚唐琴人陳康士根據愛國詩人屈原的同名抒情長詩而創作的一首著名琴曲。《離騷》一曲最早見於明代《神奇秘譜》,是一首抒情氣息濃鬱的大型琴曲。全曲共十八段,大致可分為三部分。《離騷》是我國古代一首優秀琴曲。明、清時期的傳譜已經有三十七種。我國著名古琴家管平湖先生於1961年根據古譜進行打譜演奏。
4.《牧童短笛》
《牧童短笛》原名《牧童之笛》,是賀綠汀先生創作於1934年的一首鋼琴曲。該曲描繪了牧童的鮮活形象,具有鮮明的中國風格,同時又融入了西方的複調技法,將歐洲音樂與中國音樂相結合,是中國鋼琴音樂創作中一個具有創造性的經典作品。
5.江文也
江文也,作曲家。他出生於台灣,後赴日本求學,期間曾在國際上多次獲獎,回國後江文也完成了不少音樂作品,比如:管弦樂《北京點點》、《孔廟大晟樂章》、交響詩《汨羅沉流》等都是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江文也是較早對20世紀西方作曲技法進行探索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在當時來說具有相當的開拓意義。
6.帕勒斯特裏那
帕勒斯特裏那是16世紀意大利作曲家,是“對應宗教改革時期”的代表作曲家。他一生的大部分時間在羅馬各地教堂度過,曾負責修訂聖詠歌本的相關工作,他作為“對應宗教改革時期”的代表,來落實對音樂的改革。帕勒斯特裏那創作了33卷作品中,大部分是宗教音樂,包括至少104首彌撒、250首經文歌等。因為他的創作技術規範,加上他與羅馬教會對應宗教改革之間有著傳奇性聯係,他一度被認為是文藝複興時期複調藝術的典範。他也被稱為“教會音樂的救星”。
7.貝多芬
貝多芬是古典主義時期的德國作曲家,他的音樂創作中既體現出了對古典主義時期音樂的的繼承,同時也能看到對傳統創作思維的突破。他創作的創作涉及交響曲、管弦樂曲、協奏曲、歌劇等。他的主要成就在於把維也納古典樂派的奏鳴交響套曲形式推到高峰,並對奏鳴曲式的結構的成熟與發展起到決定性作用。代表性作品有:《第九交響曲》、《“皇帝”協奏曲》等。
8.《被出賣的新嫁娘》
《被出賣的新嫁娘》為斯美塔那的第二出歌劇,三幕喜歌劇,劇本由捷克作家薩比納創作。這部作品一般被認為是一部喜歌劇作品。其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捷克民族主義音樂的特征的同時,也體現出了斯美塔那的歌劇創作風格。
9.《牧神午後》
《牧神午後前奏曲》是印象主義作曲家德彪西創作的管弦樂作品。作品取材於馬拉美的同名詩作《牧神午後》,描繪了牧神午後的夢境。《牧神午後前奏曲》運用了半音化的創作技術,風格朦朧虛幻,體現了印象主義的創作風格。
10.新古典主義音樂
新古典主義是20世紀上半葉出現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音樂流派,它力圖複興古典主義或古典主義以前時期的音樂風格和特征。新古典主義音樂誕生的標誌性作品是斯特拉文斯基的舞劇《浦契涅拉》。在新古典主義音樂中,最著名的是斯特拉文斯基、興德米特、“六人團”。
二、論述題(共2題,每題25分)
1.論述《白毛女》的藝術成就及曆史價值。
“五四”以來,我國有過一些音樂家在歌劇上進行探索,如20年代黎錦暉曾寫了《麻雀與小孩》、《葡萄仙子》等十多部兒童歌舞劇。30年代聶耳的《揚子江暴風雨》、陳田鶴的《桃花源》、向隅的《農村曲》、冼星海的《軍民進行曲》等。40年代錢仁康的《大地之歌》、鄭誌聲的《鄭成功》等。1945年,在延安成功演出了歌劇《白毛女》(由賀敬之、丁毅作詞編劇,馬可等作曲),為我國歌劇創作發展開辟了新階段。
《白毛女》是延安“魯藝”於1945年創作的歌劇作品,它取材於流傳在晉察冀解放區的民間傳說:貧苦農民楊白勞被地主黃世仁逼債自殺,女兒喜兒被搶占,後逃入深山變成“白毛女”。八路軍解放楊各莊後鬥倒地主,喜兒獲得新生。作品深刻概括了我國當時廣大農村中最基本的階級矛盾和鬥爭、反映了農村生活的現實,給農民群眾指明了方向。保留了民間傳說“白毛仙姑”,並使之提高為“舊社會把人逼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的哲理高度。作品深刻的體現了中國社會變革中的矛盾。鮮明的塑造了一係列經典人物,具有特定的時代思想和社會價值。
《白毛女》的藝術成就,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麵:①運用民間音樂來刻畫人物及描寫情節。在作品中,作曲家們吸收了民歌的音調作為主要人物主導音調的基礎,還廣泛吸收了民間音樂元素,比如:根據河北民歌《小白菜》素材創作了《北風吹》;根據河北民歌《青陽傳》寫成《我盼爹爹》的唱段;根據農村婦女上墳哭腔創作了《刀殺我,斧砍我》;根據山西秧歌《撿麥穗》創作了《十裏風雪》、《老天殺人》;用河北梆子音調創作了《我要活》;根據昆曲的音調和河北婦女的誦善書調塑造黃母的音樂;此外,《白毛女》還創作了很多新曲,並借鑒了外國歌劇的形式和經驗。②隨著戲劇情節和人物性格的演變,對人物主導音調作戲劇性的發展。作者們在這方麵廣泛的對人物主導音調進行板腔化、朗誦化的處理,創造了戲劇性較強的音樂形象,以喜兒為例,她的音樂形象大致經過了四個發展層次:第一個層次,表現喜兒的天真善良,主要唱段是《北風吹》、《我盼爹爹》、《紮紅頭繩》;第二層次,表現喜兒遭遇不幸後的複雜情緒,主要唱段是《昨天黑夜》、《進他家來》、《刀殺我,斧砍我》等;第三層次,表現喜兒在迫害中反抗精神的覺醒,主要唱段是《他們要殺我》;第四層次,表現了得到解放的喜兒對黃世仁一夥的控訴,這一部分綜合了前幾個層次中的各種唱段。③運用了齊唱、重唱、合唱等音樂形式。作曲家們吸收了聶耳、冼星海聲樂創作的經驗,借鑒了西方歌劇的創作形式與手法,作了成功的嚐試。作品中的《太陽出來了》等合唱段落,塑造了農民翻身解放的雄偉氣勢,體現了多種演唱形式運用的成功。
《白毛女》的創作者們開創了一條使民歌音調戲劇化、戲曲音樂手法現代化、西洋音樂手法民族化的戲劇音樂創作道路,被認為是中國民族新歌劇開始走上成型之路的標誌,為我國近代音樂史的發展造成深遠影響。此後,出現了不少新歌劇創作,如《劉胡蘭》、《赤葉河》、《王秀鸞》等,都體現了《白毛女》的影響。
2.論述貝多芬的音樂創作。
一、器樂創作
貝多芬創作了9部交響曲、11首管弦樂序曲和戲劇配樂、5首鋼琴協奏曲、1首小提琴協奏曲、16首弦樂四重奏及其他各種形式的重奏曲、32首鋼琴奏鳴曲、10首小提琴奏鳴曲、5首大提琴奏鳴曲等。貝多芬通過這些創作把維也納古典樂派的奏鳴交響套曲形式推到高峰,並對奏鳴曲式的結構的成熟與發展起到決定性作用。
1.交響曲
貝多芬的9部交響曲分別屬於不同的創作時期,集中的體現出他的創作特征及風格演變的脈絡,具體來說,9部交響曲體現出的特征為:
《第一交響曲》,1800年創作,音樂特點:①很多方麵遵循了海頓的創作風範。②流露出個人氣質。③第一樂章慢引子把主調出現推遲。④第三樂章是快速的諧謔曲,但標記小步舞曲的字樣。⑤突出木管樂器。⑥關注力度細微的變化。
《第二交響曲》,1802年創作。音樂特點:①規模更大。②第一樂章引子、尾聲都很長,並在其中展開了主要材料。③廣板樂章主題多。④終曲樂章是奏鳴曲式,帶有主部主題額外的再現,暗示了回旋曲。
《第三“英雄”交響曲》,創作於1802年,出版於1806年。最早是獻給拿破侖的,樂譜手稿標題是“以波拿馬為題的大交響曲”,後來改為“為波拿馬而作”。在1804年拿破侖稱帝後,改為“英雄交響曲,為紀念一個偉人而作”。音樂特點:①具有革命性。②表現了追求“自由、平等、博愛”的人道主義精神。③體現了貝多芬的音樂理想。④篇幅長大、結構複雜。⑤音樂中主題、和聲的對比增多。⑥突出木管樂器。⑦吸收了革命藝術、芭蕾舞音樂的元素。⑧引入“葬禮進行曲”。⑨第四樂章第二主題采用了自己創作舞劇《普羅米修斯的創造物》的旋律,強化了音樂的主題。這部作品是貝多芬創作走向成熟的標誌。
《第四交響曲》,1806年創作,音樂特點:①融合了英雄性與戲劇性。②第一樂章引子神秘,與歡快主題形成對比。③第三樂章模仿奧地利蘭德勒(landler)舞曲節奏和風格。④第四樂章與第一樂章幻想氣氛頭尾呼應。
《第五“命運”交響曲》,1807年創作,音樂特點:①采用了“命運動機”。②使用動機發展原則。③各個樂章之間內在關係緊密。④整個作品結構完整統一。⑤體現了浪漫主義精神。
《第六“田園”交響曲》,創作於1807—1808年,這部作品有5個樂章,每個樂章還加了標題:第一樂章“到達鄉村的喜悅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