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勞動起源說
中國原始社會音樂的發展,可以充分說明音樂起源於勞動。
首先,如恩格斯所說:“勞動創造了人類”,勞動發展了我們人猿祖先的雙手和其他機體;社會性的勞動發展了他們喉部和口部的器官;從勞動過程中和勞動一起產生了語言;勞動和語言兩者又成為促進腦髓發展的最主要推動力。勞動的進行,語言的產生,人腦的發達,為音樂藝術的產生準備了必要條件。
其次,勞動也創造了音樂藝術。勞動實踐本身,給予音樂以內容。勞動的動作和呼聲,給予音樂與舞蹈以節奏和音調,而社會生產鬥爭需要,則成為人類創造音樂藝術的基本動力。
遠古夏商時期的人類音樂行為,主要體現在生產勞動,祭祀,狩獵。在《呂氏春秋》《淮南子》等文獻中有記載。如《葛天氏之樂》,《彈歌》等。(論證)
二、《葛天氏之樂》
《葛天氏之樂》是遠古氏族葛天氏的樂舞。體現了原始社會的農牧生活。《呂氏春秋》記載:“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意思是“三個人執著牛尾巴,踏著腳步,唱八首歌曲”。這八支歌分別是:《載明》,《玄鳥》,《遂草木》,《奮五穀》,《敬天常》,《達帝功》,《依地德》,《總禽獸之極》。《葛天氏之樂》勾畫出一幅遠古時代人們的生活圖景,反映原始人的敬神意識,宗教信仰和生活願望,是原始社會極為著名的一部樂舞作品。
三、《蠟辭》(名解)
《蠟辭》是《伊耆氏之樂》中的一首祭歌,記載於《禮記·郊特牲》:“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木歸其則”。是伊耆氏部族每年十二月份舉行盛大祭祀萬物的活動,祈福避免自然災害,希望不要有地震,火災,蟲害和雜草,野樹的叢生,反映了遠古勞動者對自然的敬畏和祈求收獲的美好願望。
四、《彈歌》(名解)
《彈歌》是黃帝時期的勞動歌曲,記載於《吳越春秋》:“斷竹,續竹,飛土,逐肉”。意思是古代人民用竹製的弓,發出泥製的彈丸以追打獵物。《彈歌》展示了遠古先民狩獵的場麵,彰顯了祖先人們的質樸生活麵貌。
五、《雲門》
《雲門》是黃帝部族崇拜雲圖騰的樂舞。《左傳·昭公十七年》記載:“昔者,黃帝氏以雲紀,故為雲師而雲名”。意思是黃帝氏族是以“雲”記事,所以各官之長都以“雲”字命名。圖騰是原始社會中最早出現的宗教信仰,原始人篤信人類群體與某一動植物之間存在著特殊的超自然關係,將某一動植物作為自己部族的祖先加以崇拜。這種萬物有靈的思想創造了人類早期的文化和精神文明。在“六代之樂”中,《雲門》用以祭祀天神。
六、《大鹹》
《大鹹》又稱《鹹池》,是堯部落崇拜天星的樂舞,記載於《呂氏春秋》,《鹹池》是天上宮星的名字,人們用樂舞來表達對他的崇拜。《鹹池》在黃帝時期已經有了,堯回來將它重修,完成了一個較為成熟的作品。
七、《大韶》
《大韶》是舜時崇拜神鳥的樂舞。由於作於虞舜時代,故又名《韶虞》。樂舞由管樂器排簫為主要伴奏樂器,所以稱為《簫韶》;樂舞有九個段落,又叫《九韶》;有九次歌唱,又叫《九歌》;有九次變化,又叫《九辨》。由此可知,《韶》樂是內容豐富而富於變化的多段體樂舞。《尚書·益稷》中記載:“蕭韶九成,鳳凰來儀”,即演奏到第九段的時,神鳥自天而降,可見樂舞的高潮是第九段,並以鳥圖騰崇拜為主要內容。《蕭韶》的風格是“溫潤以和,似南風之至”。具有高度抒情化的特色。春秋時期孔子評價:“盡善盡美,三月不知肉味”。公元前201年,漢高祖更名為《文始》,可知這是一部在曆史上真實存在過,並且有著極為深遠影響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