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堂課 吃虧——慈忍謙讓現輝煌 懂得低頭,才能少走彎路(2 / 2)

在一般情況下,忍住顯示自己才智的欲望,可以獲得更多才能,保持不自滿的心態同時也可以避免因為炫耀自己的才能,招致他人對自己妒忌、詆毀、攻擊、陷害。

過於顯露自己的才能和智慧,過分地招搖,首先會招致對自己的損害。曆史上的名人、能人、英雄豪傑,都是身懷絕技,但他們也都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能人背後有能人”的道理,所以要想贏得勝利,後發製人,就要保持低調,不輕易地暴露和表現自己的才能。

吳國攻打越國,結果越國戰敗,越王勾踐被抓到吳國。吳王為了羞辱越王,因此派他看墓與喂馬這些奴仆才做的工作。越王心裏雖然很不服氣,但仍然極力裝出忠心順從的樣子。吳王出門時,他走在前麵牽著馬;吳王生病時,他在床前盡力照顧,吳王看他這樣盡心伺候自己,覺得他對自己非常忠心,最後就允許他返回越國。

勾踐回到越國後,立誌報仇雪恥。他唯恐眼前的安逸消磨了誌氣,在吃飯的地方掛上一個苦膽,每逢吃飯的時候,就先嚐一嚐苦味,還問自己:“你忘了會稽的恥辱嗎?”他還把席子撤去,用柴草當作褥子。這就是後來人傳誦的“臥薪嚐膽”。

勾踐決定要使越國富強起來,他親自參加耕種,叫他的夫人自己織布,來鼓勵生產。因為越國遭到亡國的災難,人口大大減少,他訂出獎勵生育的製度。他叫文種管理國家大事,叫範蠡訓練人馬,自己虛心聽從別人的意見,救濟貧苦的百姓。全國的老百姓都巴不得多加一把勁,好叫這個受欺壓的國家改變成為強國。

越王勾踐整頓內政,努力生產,使國力漸漸強盛起來,他就和範蠡、文種兩個大臣經常商議怎樣討伐吳國的事。公元前475年,越王勾踐作好了充分準備,大規模地進攻吳國,吳國接連打了敗仗。越軍把吳都包圍了兩年,夫差被逼得走投無路自殺了。

後來勾踐北上中原與諸侯會盟,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個霸主。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終於使自己成就了一番偉業!

真正聰明的人,不會自以為是,他們為人處世,以謙虛好學為榮。常以自己的無知或不如人而慚愧,能夠得到更多的學習機會,向別人求教,豐富和完善自我是他們的目的。即使自己確有才智,也不會四處去出風頭,不去刻意地炫耀或展示自己,而是克製和忍耐住自己爭強好勝的心理。

低調做人,是一種品格,一種姿態,一種風度,一種修養,一種胸襟,一種智慧,一種謀略,是做人的最佳姿態。欲成事者必要寬容於人,進而為人們所容納、所讚賞、所欽佩,這正是人能立世的根基。根基既固,才有枝繁葉茂,碩果累累;倘若根基淺薄,便難免枝衰葉弱,不禁風雨。而低調做人就是在社會上加固立世根基的絕好姿態。低調做人,不僅可以保護自己、融入人群,與人們和諧相處,也可以讓人暗蓄力量、悄然潛行,在不顯山不露水中成就事業。

學會低頭,是處世的一門基本學科,是說話辦事的一種至高境界,是認真生活過和生活著的人的一種很好的體會和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