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堂課 溝通——不是說服別人,就是被別人說服 少傾訴,多傾聽(2 / 2)

三年後,他又來了,凱麗娜賣給他一輛車。他不僅買了一輛車,而且也介紹了他許多的同事來買車。後來,凱麗娜還賣了一輛車給他的兒子——吉米醫生。

從上麵的例子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我們要少說多聽。哲人曾經說過:造物主給了我們兩隻耳朵一張嘴,就是要我們多聽少說。況且,嘴還有另外的功用——吃飯,而耳朵隻用於聆聽,所以我們更要少說多聽。

傾聽的好處就在於,你可以從多種角度看問題。如果人們意識到你有這種能力,他們就會更願意支持你。從人們的各種評論中發現新的可能性,哪怕是負麵的觀點或是刻薄的論調都有價值。即使什麼都沒有,你也能從中感覺出未來工作的難易程度。如果雙方都急於表達自己的意願,卻不聽對方的談話,那麼溝通將無從談起,得到理解和支持更是難上加難。所以,要想贏得人心,學會傾聽很重要。值得注意的是,傾聽,不僅是用耳朵聽,還要用心聽。怎麼做才能使對方感受到你在全身心傾聽呢?美國俄亥俄州州立大學臨床心理學家瑪依凱魯·拉克勞塞博士曾以谘詢為對象做了一個關於傾聽的實驗。實驗得出,保持微笑、頻繁地點頭、談話中80%的時間看著對方的眼睛、和對方麵對麵交談時采取上身前傾20度的姿勢,會讓對方感覺到我們的真誠,從而願意向我們透露其內心的真實想法。

看來做一個謙虛忍耐的聽者,是談話藝術當中一項相當重要的條件。因為能靜坐聆聽別人意見的人,必定是一個富於思想和具有謙虛柔和性格的人。這種人在人群之中,起初也許不大受注意,但最後則是最受人尊敬的。因為他虛心,所以,為任何人所喜歡;因為他善於思維,所以,為眾人所信仰。那麼,怎樣做一個良好的聽者呢?

★ 要有良好的精神狀態。良好的精神狀態是保證傾聽質量的重要前提,如果溝通的一方萎靡不振,是不會取得良好的傾聽效果的,它隻能使溝通質量大打折扣,而保持身體警覺則有助於使大腦處於興奮狀態。

★ 及時用動作和表情給予呼應。談話時,應善於運用自己的姿態、表情、插入語和感歎詞,諸如:微笑、點頭等,配合對方的語氣適當表述自己的意見,會使談話更加的融洽。

★ 使用開放性動作。開放性動作是一種信息傳遞方式,代表著接受、容納、興趣與信任。這會讓說話者感到你已經做好準備積極適應他的思路,理解他所說的話,並給予及時的回應。它傳達給他人的是一種肯定、信任、關心乃至鼓勵的信息。

★ 必要的沉默。沉默是人際交往中的一種手段,它看似一種狀態,實際蘊含著豐富的信息。它就像樂譜上的休止符,運用得當,則含義無窮,真正可以達到“無聲勝有聲”的效果。但沉默一定要運用得體,不可不分場合,故作高深而濫用沉默,沉默一定要與語言相輔相成,才能獲得最佳的效果。

★ 適時適度地提問。適時適度地提出問題是一種傾聽的方法,它能夠給講話者以鼓勵,有助於雙方的相互溝通。

★ 不要隨便打斷別人講話,要有耐心。當碰到說話內容很多或者由於情緒激動等原因使得語言表達有些零散甚至混亂的人,你都應該耐心地聽完他的敘述,即使有些內容是你不想聽的,也要耐心聽完,千萬不要在別人沒有表達完自己的意思時,隨意地打斷別人的話語。當別人流暢地談話時,隨便插話打岔,改變說話人的思路和話題,或者任意發表評論,都會被認為是一種沒有教養或不禮貌的行為。

要使別人對你感興趣,那就先對別人感興趣。問別人喜歡回答的問題,鼓勵他人談論自己及所取得的成就。不要忘記與你談話的人,他對他自己的一切,比對你的問題要感興趣得多。

總之,傾聽需要做到耳到、眼到、心到,當你通過巧妙的應答輕鬆把別人引向你所需要的方向或層次,這樣你就輕鬆掌握談話的主動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