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堂課 自由——不被淹沒的力量 沒有自由,造一種出來
古今中外,凡能成就一番偉大的事業,對社會有著突出貢獻的人,無一不是自強不息、腳踏實地、艱苦奮鬥的結果。
——皮名舉
我們生活在一個一切(甚至生命)都可以被複製的年代,沒有真正的生活,我們被單調的相似所包圍,所有的生命和生命力都流失在我們的經曆中。自從我們被乏味的標準包圍以來,我們還害怕真實嗎?如果我們被人為的一切所包圍,我們又怎樣做自己愛做的事?
做真實的自己本來應當是一件非常簡單、理所當然的事,卻被我們搞得如此複雜。為什麼真實這麼難?為什麼我們總是企圖把自己變成不是自己的模樣?這不僅是因為我們成功的文化排斥真實——而且還有更多的東西。我們被人為的、虛擬的環境所包圍著,喪失了真實的世界。
“總的說來,郊區工業化的總的力量給我們的味覺帶來的衝擊是讓我們確信,人為製造不但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較好的——也許最後把真正的和原始的完全從人們的意識中趕走。”伏爾泰說:“沒有上帝,造一個出來。”好萊塢說:“沒有英雄,造一個出來。”
我不是一個當官的料,可是卻被任命在學校教務處從事行政工作,多年來,我一直覺得這種工作是一個負擔,常常違心做事。現在辭去行政職務對於我來說真是太好了,沒有什麼比得上我讀書、寫作和教書的日子。甚至幾年以後,每當早上醒來時我還慶幸,不用再去辦公室處理那些令人厭煩的政治事務了,它讓我在精神上不舒服,因此對日常生活也構成了一種傷害。
按照自己的願望生活,需要有一定的勇氣,不怕世俗的觀念嘲笑,不怕社會生活對你的打擊,隻要你堅持,就會得到最後的成功。
在美國曆屆總統之中,亞伯拉罕·林肯是出身比較卑微的一位。他出生於一個鞋匠家庭,經過一番奮鬥,終於有了競選總統的資格和能力。
但是,眾所周知,19世紀的美國社會非常看重門第。可以想象,在骨子裏貧富觀念很濃的美國人是不希望窮人的兒子做他們的總統的。林肯競選總統前夕,在參議院演說時,一個參議員就曾經羞辱了他,那位參議員說:“林肯先生,在你的演講開始之前,我希望你不要忘記你是一個鞋匠的兒子。”
“我非常感謝你使我想起我的父親,他已經過世了,我一定會永遠記住你的忠告,我知道我做總統無法像我父親做鞋匠那麼好。”
林肯不卑不亢地說道。這時候,參議院變得格外安靜,林肯轉頭對那個傲慢的參議員說: “就我所知,我的父親以前也為你的家人做過鞋子,如果你的鞋子不合腳,我可以幫你修理它。雖然我不是偉大的鞋匠,但我從小就跟隨父親學到了做鞋子的技術。”接著,他麵向所有的參議員,大聲說:“如果你們穿的那雙鞋是我父親做的,而它們需要修理或改善,我一定幫忙。但是有一件事我可以保證,我無法像我父親那麼偉大,他是最優秀的。”林肯動了感情,流下了熱淚。說到這裏,參議院爆發出真誠的掌聲。
大家都被林肯的精神所打動。後來,林肯如願當上了美國總統,成為美國曆史上最偉大的人之一。
盡管林肯自己出身很低微,但是,林肯沒有掩飾自己的出身,而是真誠地為自己的出身感到自豪,他不願意向任何人屈服,他懂得隻有捍衛自己的尊嚴,才不至於迷失自己,才能保持自己的本性,才能按照自己的願望生活。這就是一個人,一個成功的人,一個受人尊敬的人應該具有的品格。
何為自尊?自尊就是自己相信自己,自己敬愛自己,自己珍惜自己,就是對自我存在的肯定和愛護。誠如魯迅先生所說的那樣:“無論何國何人,大都承認‘愛己’是一件應當的事。這便是保存生命的要義,也就是繼續生命的根基。”
自尊,是人心理成熟的一種標誌,是人發展到一定年齡階段,自我意識發展了,對自己身體、能力、表現等感到滿意的一種心態。有了自尊,就不會向他人卑躬屈膝,就會維護自身的尊嚴和自我情感體驗,就能獨立自主地待人處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