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堂課 命運——這輩子隻能這樣活嗎 敢拚不硬拚,鬥智不鬥力
我要讀世界上最好的書,以古人為友,領會最好的思想。
——賀麟
狐狸騙得烏鴉,得到肉的故事以及狐假虎威的故事曆來被人們傳誦,通過這兩個故事,狐狸給我們留下了狡猾的名聲,但以今天的觀點來看,狐狸狡猾也並非是壞事,因為它懂得抓住自己的利益,懂得用自己的智慧,鬥智而不鬥力,輕而易舉地取得勝利。這值得我們予以肯定的地方。
明代劉基曾經舉過一個生動的例子:
老虎的蠻力與人比較的話,超過的絕不隻是一倍的,而且,老虎還有人類所沒有的尖利的爪牙。如此的話,老虎吃人就應該沒有可奇怪的了,雖然一般的人談虎色變,可是老虎吃人的並不多見,倒是老虎常常被人類用來製成各種各樣的用品。為什麼會這樣呢?劉基說原因在於:虎用力,人用智,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故力之用一,而智之用百。爪牙用各一,而物之用百,以一敵百,雖猛必不勝,故人之為虎食者,有智與物而不用也。
由此可見,做人做事也是如此。硬拚、硬撞是一種不明智的行為,不僅起不到收益的效果,還會把事情越搞越糟。塞萬提斯筆下的堂吉訶德,把郊野的風車當作巨人,竟然提著長槍、騎著飛馬與之戰鬥,結果被風車刮倒在地。雖然他是勇敢的,但又是那麼荒唐、可笑。現實中,沒有人願意學習堂吉訶德的那種英勇無畏的精神。
《史記》裏記載了這麼一個小故事,項羽要與劉邦“獨身挑戰”,跟他單挑,“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意思是,我們兩個人一決雌雄就行了,何必苦天下之人民呢?劉邦笑謝曰:“吾寧鬥智,不能鬥力。”什麼原因呢?當時,楚霸王年紀輕、力量大、身體強壯,單獨比武打鬥,劉邦根本不是他的對手。所以劉邦寧願跟他鬥智,也不能跟他鬥力。
劉邦的做法是明智的。聰明人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是“寧鬥智,不鬥力”,他們認為靠智慧取勝方為上策。魯迅先生作為一個文化戰士,為了進行長期的戰鬥,經常更換筆名。據考證,魯迅先生一生用了140多個筆名,這在世界文化史上都是罕見的。他的戰鬥是非常成功的,這得力於他采取了一種“鬥智不鬥力”的高明策略。
下麵這則寓言故事,經常用來教育孩子遇到困難時要先動腦子,不要魯莽拚命、草率行事。
一個孩子在山上種了一片稻穀。稻穀快要成熟的時候,被野豬發現了。野豬鑽進地裏吃了一些、糟蹋了一些。
孩子找野豬去講理。野豬滿不在乎地說:“你的稻穀是讓我給糟蹋了,你想怎麼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