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堂課 無為——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無為而治(2 / 2)

李憲的心腹說:“於情於理,太子之位都是你的,這事絕不能相讓。我馬上和百官聯絡,共同上書,向皇上說明利害,一定促成這件大事。”

李憲的心腹和百官議定,當他們在起草奏書時,李憲急忙趕來,他對百官說:“我考慮了多時,決定放棄太子之位,你們就不要為我費心了。”

百官十分驚詫,他們說:“太子之位事關你的前程性命,怎會輕易放棄呢?自古這個位置你爭我奪,本是常事,有我們替你說話,你還怕什麼呢?”李憲說:“大丈夫做事有所為,有所不為,我是十分慎重的。讚平王李隆基是我的弟弟,他有大功於國,父皇有心立他為太子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我若據理力爭,不肯退出,我們兄弟之間必有大的衝突,朝廷就不會平安。如果危及了國家,我豈不是罪人嗎?這種事我絕不會幹。”

李憲製止了百官,又親自上書推薦李隆基為太子,他說:“讚平王文武雙全,英勇睿智,他當太子有利於國家,我是衷心擁護他的。我個人的得失微不足道,請父皇不要為我擔心,早下決斷。”

睿宗很受感動,他對李憲說:“你深明大義,我就放心了。你有什麼要求,我一定都會滿足你。”

李憲一無所求,他說:“一個人隻要順其自然,就沒有什麼事可以妨礙他了,我不會強求什麼。”

李隆基當上太子後,第一個拜訪李憲,他說:“大哥主動讓出尊位,不是大賢大德的人難以做到,大哥是如何設想的呢?”

李憲說:“你擔當大任,大唐才會興旺,我不能為了私利而壞了國家大事。望你日後勤政愛民,做個好皇帝,為兄就深感安慰了。”

李隆基連聲致謝,又說要和他共享天下。李憲不讓他說下去,他告誡李隆基說:“很多事是追求不來的,隻有順應天命,才不會多受損傷。將來治國不要逞強任性,這樣效果會更好的。”

後來,李隆基登上了帝位,是為唐玄宗。他順應民情,推出了一係列利國利民的政策,使唐朝進入了另一個盛世,天下走向大治。

李憲在立太子事情上的無為,是深思熟慮的,他這樣做,既避免了一場宮廷內鬥,又使自己全身而退,同時還贏得了讓賢的美譽,可謂是一舉三得,何樂而不為呢?

在政治方麵可以運用“無為而治”的方式來治理,在普通人的生活中這一思想也同樣適用。

“無為而無不為”,這幾個字中包含著豐富的哲理。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是有所為有所不為的。人生當中,如果有人想無所不為,那麼最終的結果就會一無所為。領兵打仗也是這樣,有所取就要有所舍,有所攻就要有所守,貪心太大,必遭禍害。

無為而為,遂有另一層意思,即暫時的“不為”是為了長遠的“為”;表麵的“不為”是為了實在的“為”。“無為而為”有時候是客觀形勢逼迫著你收斂鋒芒,藏而不露,以求安身立命、以得來日重圖大業。這就是所謂的“韜光養晦”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