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成帝的恩寵對和士開達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但和士開對武成帝的回報卻是一頂“綠帽子”,小人的貪欲如此顯現,便從此一發不可收拾了。
俗話說小人難防,但小人卻有自己的“特征”,對你投其所好,嘴甜如蜜者,這種人十有八九是小人,所以做人得用點心思,識破小人的嘴臉,別等到真上當時就後悔莫及了。
為朋友兩肋插刀,這種義氣誰都有。義氣是做人交友的原則,但我們往往看到,有些人僅為了義氣就失去了理智和“心機”,這是非常危險的做法。義氣也有原則,講義氣也要有所取舍,盲目的義氣要不得。
其實,我們為人處世有兩條原則,一是以做好事為標準,二是以處好人為標準。有人把前者作為最終目標,而有人卻以後者為目標。如果以後者為目標,那麼他的一切將以討好別人為出發點,以情麵為準則,這種人是肯定做不成好事的。光憑義氣行事的人就是以處好人作為他畢生的目標,似乎一輩子有許多哥們兒朋友誇他夠義氣,他也就心滿意足了。這是很不足取的。
俗話說:“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朋友間的互相幫助也無可厚非,但如果其中摻入“義氣”兩字,就會發生危險。有的人能清醒、理智地對待問題,那麼當互幫互助和原則問題發生衝突時,就能以遵守法則為重;而如果一味以義氣為重,那就可能冒犯法,到頭來是害了自己。這樣的例子是舉不勝舉。要把義氣之害減到最低程度,首要的任務是學法,把法律牢牢地記在心頭,當你衝動的時候,它會及時澆水滅火,讓你害怕,讓你清醒。
其次,要養成不輕易承諾的習慣。有些人是因為要麵子而隨口承諾別人,然後為保麵子而鋌而走險,結果是丟大麵子。所以要保麵子就要舍得丟小麵子,在開始的時候要考慮清楚;有時,猶豫一下是好事。最後,要勇於拒絕別人。如果明擺著此事要冒險,那就該想想:對方不顧我的安危讓我去犯法,這是不夠朋友的,我也沒必要太夠朋友。朋友首先應為對方考慮,如果為了自己的利益而讓朋友去冒險,那是卑鄙的,完全可以理直氣壯地拒絕。
現在有些年輕人,靠“哥們義氣”使相互關係更好、友情更深。其實這是一種假象。“義氣”隻不過是一種相互敷衍相互利用的工具罷了,和則聚、不合則分,喝完酒走人,大家心照不宣。
要分清“江湖義氣”與友誼的界線。講“哥們兒義氣”的人,他們隻想小圈子裏的“哥們兒”,以“哥們兒”、以私情為重,以“哥們兒”私利為先,為了“哥們兒”的一己之私,可以不顧法律與道德,甚至丟掉了基本的原則;為了“哥們兒”,他們可以毫無原則地替“哥們兒”上刀山、下火海,在所不辭。而對非“哥們兒”的人,則不講感情,不講友誼和支援,甚至為了維護“哥們兒”的利益而以別人為敵;為了討“哥們兒”歡心,證明自己“夠朋友”,而不惜對非“哥們兒”的人尋釁鬧事,吵嘴罵街,直至大打出手。他們想的,做的,隻在幾個“哥們兒”中間打轉轉,對“哥們兒”以外的其他人則一律沒有感情,不聞不問漠不關心。
而朋友之間的友誼則不同,友誼是講原則、有界限的,友誼不能違反法律,不能違背社會公德。而“哥們兒義氣”源於江湖義氣,會為“哥們兒”私利而不分是非,不講原則。所以,友誼需要互相理解和幫助,需要義氣,但這種義氣是要講原則的,如果不辨是非地為“朋友”兩脅插刀,甚至不顧後果,不負責任地迎合朋友的不正當需要,這不是真正的友誼,也夠不上真正的義氣。從一定程度來講,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還是需要“義”的。但是,這個“義”應該是正義的“義”,而不是狹隘的圍繞個人恩怨和私利的所謂“哥們兒義氣”。前者是出以公心,為了公利,後者是出以私心,為了私利。這就是兩者的根本區別。
對那些陷入哥們兒義氣而不能自拔的青少年,要耐心地幫助他們,不能急於求成,因為要讓一個人改變一種習慣決非一日之功,應該幫助他們分清友誼和哥們義氣的區別。此外,在日常生活中,人與人之間難免會產生摩擦和衝突,麵對一些不涉及根本利害關係的小矛盾,每個人都應當寬容一些、忍讓一些。正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讓三分,心平氣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