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堂課 婚姻——不是墳墓而是新的開始 家庭需要愛心,更需要孝心
你希望子女,怎樣對待你,你就怎樣對待你的父母。
——伊索克拉底
我們有了婚姻,走出父母的家庭,建立起自己的家庭時,父母也因為養育我們,耗盡了生命的心力,進入了老年期。這時候,就需要我們更盡孝心了。
孝心就是子女將人類天性中的敬愛獻給父母。通俗一點說,孝心就是讓父母寬心,少讓父母操心、擔心,常常看望父母,關心父母身體,帶給父母快樂。
中國古代有一本廣為流傳的畫冊,叫《二十四孝圖》,上有圖畫,下有解說,通俗易懂,講的全是盡“孝道”的故事。其中有一幅叫《郭巨埋兒》,說的是漢代有個名叫郭巨的人,家境貧窮,他的老母常將自己的那一份飯分給三歲的孫子吃。郭巨看了心中不安,認為這樣會影響母親的健康,不合“孝道”,決定埋掉自己的兒子,以免老母分食。
中國是個講究孝道傳統的國家,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甚至將尊老愛幼提高到影響治國平天下的高度。“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孟子·梁惠王上》)。提倡尊老愛幼,講究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個世界美不美麗全看人有沒有愛心,而孝道中的“孝心”則是愛的重要部分。當然,像郭巨為了老母埋掉兒子,未免不合常理而有誇張之嫌。封建社會這種“孝道”到了近代卻被拋棄了,而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巴爾紮克的《高老頭》深刻地揭露了這種冷酷的現實。高老頭的兩個女兒,依靠高老頭的金錢,一個高攀貴族,成了伯爵夫人;另一個喜歡金錢,嫁給了銀行家。她們出嫁時,每人得到了八十萬法郎的陪嫁,所以對高老頭極盡奉承阿諛之能事。但是不久高老頭就被攆出了女兒家的大門,在公寓裏過著窮困的生活。起初他還可以每星期去女兒家吃一兩頓飯,後來就連大門也不能進了,因為他的錢袋越來越癟了。高老頭死前想見女兒,哭天喊地,也是枉然。高老頭歎道:“錢可以買到一切,買到女兒,倘若我留著家私,沒有把財產給她們,她們就會來了,會用她們的親吻來舔我的臉!”
從郭巨埋兒到高老頭無錢被棄,生動地表現出人類社會關係的深刻變化。當今人類社會,較之古代社會,不僅僅是物質文明的進步,精神文明也大有進步。然而,社會的進步,隻不過表現出生產力更先進,生產關係更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並不說明社會完美無缺。先進和落後、真與假、美與醜、善與惡的鬥爭永遠貫穿著整個社會。無論是物質領域還是精神領域,社會是在矛盾和鬥爭中前進的。
我們每個人能否反思一下自己:在對待父母子女和親友,或鄰裏朋友時,我們的愛心,我們的感恩之心,有多少?捫心自問,我們在某些稍許觸及自己利益的時候,是不是良心還在?為了眼前利益而忘記了過去有恩於我們的人?
有一個真實的故事感人至深。1980年在《重慶晚報》上刊登了一則離奇的“征母啟事”,啟事上寫道:
生母於我平反前逝去,遺憾未能竭盡人子之義!今欲覓一位出身清貧孤苦無依之年逾八旬的老人為母,定保證其晚年安樂。
原來,傅亞光生於解放前,小腳的母親早年守寡,一手把他拉扯大。不僅如此,還靠幫人洗衣做苦工,含辛茹苦供他念了大學體育係。傅亞光先生解放前曾獲得全國武術冠軍。解放後,來不及報答養育之恩,曆次政治運動中他屢遭劫難,幾次被送到勞改農場,一蹲就是幾十年。在農場,有一次,他得重病躺在床上生命垂危。老母得知後,千裏迢迢趕到兒子身邊,悉心照料,把他從死神手裏奪了回來。
在漫長的艱難歲月裏,母親在孤獨寂寞中,在生活的重壓下等待著兒子回來,老母月月盼年年盼,盼得頭發花白,盼得眼睛幾近失明。傅亞光在自己痛苦之餘,常常感到對母親的深深愧疚!
1979年,傅亞光終於解放平反,補發了在當時來說一筆可觀的工資。他雖已是六十餘歲的人了,但他很快就動身回家接母親,想從此寬慰母親風燭殘年寂寞苦難的心。不料,一個驚天霹靂在他麵前炸響,老母已經謝世!
可想而知,這在傅亞光先生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刻骨銘心的遺憾——永遠無法報答母親,永遠的遺憾!我們可以理解這種特殊的無法盡孝心的痛苦和遺憾。
於是就有了這則“征母啟事”。後來他征得一位88歲的老嫗為母。三年後,東北的一個農村姑娘得知此事後,主動要求做他們的孫女和女兒,願意照顧兩位老人。不久,一個三姓、三代的人組成了這個特殊的家庭。
愛是一種多麼震撼多麼偉大的感情,愛的力量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力量。在人類社會中,“孝心”使得每個家庭幸福美滿,使得我們的生活充滿情調,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