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篇:用安全感換來孩子的信任 5、 當孩子麵對死亡
個體案例
去年,真真一家趕往國外參加爺爺的葬禮的時候,真真不哭也不鬧,媽咪不由為5歲的真真所表現出的堅強而感到放心。畢竟真真隻見過爺爺兩次麵,所以媽咪和爹地也沒跟真真解釋“死亡”的含義,隻是告訴真真,爺爺去了更遠的地方,不再回來了。
可是家裏養的小貓“妮妮”病死以後,真真卻表現出了異常。妮妮都死了兩天了,真真還是把妮妮放在籃子裏,給它蓋上棉被,放在自己的床下。無論媽咪和爹地怎麼給真真解釋,真真都不願意“扔”掉死貓。
“媽咪說妮妮睡著了,我在等妮妮醒過來,如果它醒了看不到我,會難過的。”真真抱著已經發臭的妮妮,說死也不允許別人碰。
媽咪和爹地最後不得不強行拿走了死貓,因此真真卻哭鬧了好幾天,看著真真每天睡著的時候眼角都掛著淚水,媽咪和爹地也擔心極了,不知道該怎麼給真真解釋貓咪已經死了的事實。
案例分析
如果根據真真對爺爺去世表現出的堅強和對貓咪死亡表現出的悲傷,就此斷言真真是個對人“無情”的孩子,就大錯特錯了。
因為對於孩子來說,最關注的是自己身邊天天接觸到的人和事物,爺爺遠在國外,真真沒見過幾次麵,所以爺爺的形象在真真的腦海裏隻是一個概念,所以麵對爺爺的去世,真真表現的不是堅強,而是“無知”,一個5歲孩子真正意義上的無知。再加上父母含混的解釋,真真對於死亡是沒有概念的。
但是小貓妮妮就不一樣了,雖然隻是一個小寵物,但是對於真真來說是跟她天天在一起的玩伴,妮妮突然的離開,真真是不能接受的。媽咪說貓咪睡著了,所以真真才會固執的等它醒來。
不能拿成人世界裏的重要與否來判斷孩子對於死亡的傷心程度。
雖然所有父母都希望孩子的童年無憂無慮,但是死神的腳步卻經常是不期而遇,比如小寵物的病死、小夥伴的意外、親人的世事等等,都會讓孩子不得不麵對“死亡”的問題。
孩子心智不成熟,很難理解和接受死亡所帶來的悲傷,父母作為成年人更應該理解孩子的感受,幫助孩子及早走出心理的陰影。
親子指導
父母需要注意的孩子的異常
*不理解死亡,堅信死去的人(動物)還會回來(醒過來);
*異常的聽話或是淘氣;
*食欲減退、噩夢連連、神情恍惚;
*認為是自己的過錯造成的死亡;
*刻意模仿故去的人的行為。
當孩子麵對死亡表現出以上症狀的時候,父母就該格外注意,證明孩子還沒有從悲傷中走出來。
父母該做的
*平靜的哀悼
很多時候正是父母難以抑製的悲傷情緒感染到了孩子,讓孩子格外的不知所措。正確的做法應該用平靜的情緒告訴孩子他(她、它)已經離開。大人是通過葬禮來哀悼的,而孩子有自己的方式,比如說出來,或者畫下來,甚至可以給孩子的死去的寵物進行小小的埋葬儀式,讓孩子知道分別的必要性。
*跟孩子分享悲傷
可以讓孩子哭,也可以跟孩子一起哭,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並且告訴孩子他心裏的悲傷的情緒是很正常的;可以跟孩子一起回憶曾經的美好時光。
*客觀解釋死亡
當孩子心中對死亡有疑惑的時候,父母要正式的告訴孩子,以免孩子因大人的閉口不談而產生更深的疑惑。
*糾正孩子的自責心理
如果發現孩子把他人的去世看做是自己的錯誤,那麼要及早的糾正。首先要讓孩子認識到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可以用植物的例子給孩子解釋,也可以讓孩子參與葬禮或是哀悼活動,以減輕孩子的自責心理。
父母不該做的
*回避
父母如果以為離開傷心地,避免觸景生情,或是幹脆閉口不談,就能減輕孩子的悲傷。這樣做會讓孩子的心結打不開,內心的不安情緒會愈發的嚴重,甚至會因此患上嚴重的心理疾病。因為回避並沒有讓事情過去,而是在孩子的心裏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孩子沒有找到正確的途徑疏導。
*強迫孩子堅強麵對
強迫孩子不許哭泣和悲傷,隻能讓孩子難以應對自己的負麵情緒,孩子會因此難以理解悲傷的含義,並為自己的情緒而感到自責。
*錯誤的解釋死亡
錯誤的解釋會讓孩子對死亡有錯誤的認知,並因此增添不必要的恐懼,或是做出不必要的行為。比如對孩子說“死亡就是睡著了。”孩子會懼怕睡覺,孩子自己在睡夢中死亡;或是對孩子說“死亡是出遠門了。”孩子會無限期的等下去,或是有機會離開家去尋找故去的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