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七 樂觀向上 4.放得下,就快樂
古語說:“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卷雲舒。”這句話就道出了“放得下”的快樂,而作為現代人,我們為何不像他們一樣,學會“放得下”來給自己增加點心理彈性,你就會在生活中少一份煩惱,多一份快樂。
英國科學家貝佛裏奇指出:“疲勞過度的人是在追逐死亡。”我國唐代著名醫藥家、養生學家孫思邈,享年102歲的他在論述養生良方時說:“養生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莫憂思,莫大怒,莫悲愁,放得下就快樂。
事實也是如此,有的人之所以感到生活很累,無精打采,未老先衰,就因為習慣於將一些事情吊在心裏放不下來,結果在心裏刻上一條又一條“皺紋”,把“心”折騰得勞而又老。
辨證論治療,對症下藥,處於上述各種狀況時,最簡單可行的方法就是“放得下”。“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這是多麼放得下啊!
“放得下”主要體現於以下幾方麵:
(1)財富能否放得下
李白在《將進酒》詩中寫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來。”如能在這方麵放得下,那可稱得上是非常瀟灑的“放”。
(2)情感能否放得下
人世間最說不清道不明的就是一個“情”字。凡是陷入感情糾葛的人,往往會理智失控,剪不斷,理還亂。若能在情感方麵放得下,可稱得上是理智的“放”。
(3)名利能否放得下
據專家分析,高智商、思維型的人,患心理障礙的比率相對較高。其主要原因在於他們一般都喜歡爭強好勝,對名看得較重,有的甚至愛“名”如命,累得死去活來。倘若能對“名”放得下,就稱得上是超脫的“放”。
(4)憂愁能否放得下
現實生活中令人憂愁的事實在太多了,就像宋朝女詞人李清照所說的:“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憂愁可說是妨害健康的“常見病,多發病”。狄更斯說:“苦苦地去做根本就辦不到的事情,會帶來混亂和苦惱。”泰戈爾說:“世界上的事情最好是一笑了之,不必用眼淚去衝洗。”
在人生的道路上,如果能對憂愁放得下,那就可稱得上是幸福的“放”,因為沒有憂愁的確是一種幸福。當你把自己的快樂帶給別人時,你會覺得其實在這個地球中還是有許多快樂的事情的。 學會放得下應該是最基本的生活“心眼”,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
有很多事情會在我們心裏留下難以忘懷的痛苦和悔恨,甚至會因此而仇恨他人,發誓不報仇雪恨就不為人。這樣,你不僅給自己的一生造成不幸,也給別人造成苦惱,給社會造成危害。一個人的一生如果這樣度過,還有什麼意義,不管我們的理由如何,懷恨總是不值得的。潛留在我們內心裏的侮辱,永遠難以平複的創傷,都能損壞我們生活中的許多可愛的事物,我們被困在自己的苦惱之淵裏,甚至無法為別人的幸運而感到愉快。怨恨就像毒素一樣,影響、侵蝕著我們的生命。
頭痛、消化不良、失眠和嚴重的疲倦等,是懷恨的人常有的病理症狀。一所權威的醫學院曾經作過一個調查,調查報告中說與心情較為愉快的人相比,心存怨恨的人更會經常進醫院。醫務人員所做的試驗顯示,患心髒病的人常常不是工作辛勞的人,而是抱怨工作辛勞的人;最是以引起高血壓的原因,莫過於外表好像很安靜,內心裏卻被強烈的怨恨所煎熬。
怨恨甚至會造成意外事件。交通問題專家說:“發怒的時候永遠不要開車。”心裏總是惦記著丈夫不懂得體貼的婦女,比起那些心裏毫無雜念的婦女,更容易在家裏發生意外事件。
另一方麵,正如同懷恨會產生破壞性一樣,愛和同情則有激發活力的作用。正如一位健康學博士所說的那樣:“寬宏大量乃是一副良藥。”
與怨恨情緒作戰的第一步便是:首先你要確定怨恨情緒的來源。如果我們能坦白地檢討,那麼十次之中有九次,我們會發現,其實怨恨很多是來源於我們自己這方麵的,忽略自己的缺陷與弱點,乃是人之常情;在任何可能的時候,我們總會把自己的短處變成別人的錯處,然後加以無名的怨恨。例如,在每一個離婚案件中,幾乎很明顯的,所謂無辜的一方往往並不如其所描繪的那般無辜。
“這是個很奇怪的現象。”心理學家說,“我們自己的過錯好像比別人的過錯要輕微得多。我想,這是由於我們完全了解有關犯下錯誤的一切情形,於是對自己多少會心存原諒,而對別人的錯誤則不可能如此。”
發現了怨恨的根由之後,我們必須盡全力對付它,因此第二樁要做的,也是最有效的,便是一一忘記它。有理智的人並不僅僅以把宿怨淘淨為滿足,他們還經常用新的夢想和熱誠,填進他們生活中的窪地。據心理學家說,我們不能同時擁有兩種強烈的情感,既要愛又要恨,那是不可能的。怨恨大部分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所以,要想忘記怨恨,最好的方法便是幫助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