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六 終生學習 5.真才實學遠遠大於一張文憑(1 / 2)

習慣六 終生學習 5.真才實學遠遠大於一張文憑

真才實學是走向成功的敲門磚,那種僅僅靠一張圖有虛名的文憑,隻能是擺擺花架子罷了,是難以適應社會的發展的。

高爾基曾說:“社會——是一所最好的大學”。 社會這所大學很務實,能給你實用的知識,也能給你鮮活的資料,如果你真的需要,他什麼都可以給你提供。

愛上這所學校吧,是你一生受用的學校。

渴求知識是一種積極心態,很多人在沒有條件讀書後就會說:就是這命。而有些人在沒有讀書後卻能更發奮地學習,正如很多人在童年沒讀多少書,但後來卻能與偉人為伍,被人們尊為成功者、強者,在古今其例繁多,舉不勝舉這些成功都與他們的吸取社會知識的營養分不開的。

在生活實踐裏學到的東西遠比課本裏的東西豐富得多,主要看你是否真的對學習有強烈的欲望,如果沒有,即使將你放在一流學府裏,你學到的東西也是很膚淺的。

學習的機會是無所不在,各種環境與機構處處在學習。學校教育僅僅提供學習機會的一部分,學習場所更不是隻有學校而已。生活所處的家庭、鄰裏、社區、社團、企業等各種各樣環境與機構都是終身學習機會的一環。

在實踐中和現實生活裏都有學之不盡的東西,我們隻要有一個積極的態度,就能夠在任何情況下,獲得我們需要的知識和才能,更重要的是還應從生活裏汲取和知識的精華而補充自己的不足,從而走向人生成功。而這些是學校裏無法學到的。

有這麼兩個人是高中的同學,高考的成績也不相上下,同時考入了華北某大學,但就在收到錄取通知書的同時,一個名叫阿春的母親突患急症而入院急救,經查診為腦溢血,因搶救及時而無生命危險,但卻從此成了我們所說的植物人。這無疑給那個本不寬裕的家庭造成了重創,望著白發愁眉的老父和躺在特護間裏的老母,阿春決定放棄學業,以幫老父維持這個家的生計。為了償還給母親治病欠的債,他決定去打工。

在建築工地上,阿春起初是個苦力工,由於有些文化底子,經理有意要阿春到後勤去搞搞預算什麼的,但後勤是固定工資,收入穩定但不高,阿春就請經理給安排在一線賺錢多點的崗位。在工作期間,阿春邊幹邊學,不恥下問,很勤快。對任何不懂的東西都向有關的師傅請教。在實踐中虛心學習、使阿春在一年多的時間裏掌握了幾種主要建築工程必備的技術。但這隻是實際操作知識,阿春又利用那點有限的休息時間,購置了些建築設計、識圖、間架結構等有關書籍資料,在蚊子叮燈光暗的工棚裏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