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五 勤奮刻苦 2.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假使你不能成為高山上挺拔的蒼鬆,那麼就做山穀中最美好的百合花。成就不在於事業大小,而在於盡心盡力地去做。
如果我們是智者,要記住一句:“成功是一分天才,九十九分的血汗。”如果我們是愚者,更要記住:“勤能補拙,更要付出更多的血汗。”
高爾基說:“天才就是勞動。”歌德說:“天才所要求的最先和最後的東西,都是對真理的熱愛。”海涅說:“人們在那兒高談闊論著天才和靈感之類的東西,而我卻像首飾匠打鏈那樣地精心地勞動著,把一個個小環非常合適地聯結起來。”
顯然,“精心勞動”,“耐心”,熱愛真理,勤奮,對工作的堅持性,都在實踐中促進了一個人的智力發展。可見,在研究成功者的智能結構的時候,不能忽略其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又叫人格因素。俗話說:“勤能補拙”。勤奮學習,堅持不懈,愚笨的人也可以變得聰明起來。有學者曾查閱過世界上53名學者(包括科學家、發明家、理論家)和47名藝術家(包括詩人、文學家、畫家)的傳記,發現他們除了本人聰慧以外,還有以下共同的人格品質:勤奮好學,不知疲倦地工作;為實現理想,勇於克服各種困難;堅信自己的事業一定成功;爭強好勝,有進取心;對工作有高度的責任感。可見,在文藝和科學上卓有成就的人,並非都是智力優越者。這與其本人主觀上的艱苦奮鬥,克服困難是分不開的。
丹麥童話作家安徒生家道貧寒。他曾想當演員,劇團經理嫌他太瘦;他又去拜訪一位舞蹈家,結果被奚落一番轟了出來。他流浪街頭,以頑強的毅力刻苦學習,終於成為世界著名的童話作家。
高爾基的童年,也並未表現出某種天才的特質。開始他想當演員,報考時,未被看中;他偷偷地學習寫詩,把寫下的一大本詩稿送給柯洛連科審閱,這位作家看了他的詩稿說:“我覺得你的詩很難懂。”高爾基傷心地把稿子燒了。在以後漫長的浪跡生活中,他發憤讀書,不斷積累社會閱曆和人生經驗,終於成為蜚聲文壇的文豪。
安徒生和高爾基成長的道路說明,藝術才能有極大的可塑性。人才成長的非智力因素方麵較多,有的表現為社會責任感,理想和誌向,順應時代潮流;有的表現為個人心理和人格特征,如,有誌氣、有恒心、有毅力、不自卑,在成績麵前永不止步;還有的表現為人生道上的機遇。
研究名人的成長道路,可以說幾乎沒有一個是一帆風順的。
列夫·托爾斯泰寫《複活》,延續了十年,僅開頭的構思就改動了二十餘次。巴爾紮克開始寫作詩體悲劇《克倫威爾》和十幾篇小說,無人問津,隻好放棄文學。他再次拿起筆來是29歲以後。他以每日伏案工作10小時以上的驚人毅力,完成一部又一部巨著。
在成才道路中,重要的是對自己的學識、才能、特點,有清醒的自我意識,努力爭取主客觀默然契合。實踐告訴我們,成功永遠光顧那些為理想付出了心血的實幹家。
俗語說:“一份耕耘一份收獲”,春種秋收,這是自然界的發展規律,也是做事、成就事業的一個不可更改的法則。凡事要成功,必須經過艱苦的奮鬥,隻有養成勤勞的習慣,一份耕耘才會有一份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