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懂得謙讓——獲取快樂源泉 教孩子在遊戲中學會合作(1 / 1)

第十章 懂得謙讓——獲取快樂源泉 教孩子在遊戲中學會合作

如今的家庭中的孩子多為獨生子女,因此往往缺乏與人交往、合作的機會,他們集長輩的疼愛於一身,一般的要求都能得到滿足。久而久之,有的孩子心中隻有自己!在幼兒園裏,經常可以見到這樣的情景:分玩具時,孩子各自搶一堆,自管自玩;走樓梯時兩人牽手,走得快的根本不管走得慢的是否能跟上,甚至有的孩子身上已存在或多或少不合群和自私的表現。

因此,父母應重視孩子合作能力的培養。然而,人的發展的實現是以活動作為中介的,隻有活動才構成交往與合作。同時,也隻有通過活動,人才能與客觀世界相互作用,能動地改造客觀現實,並在這一過程中改造、發展、完善自身。對於孩子來說,最適宜也是最佳的活動方式便是遊戲,遊戲使他們快樂、使他們成長。因此,父母應教會孩子在遊戲中快樂地學會合作。

琳琳已經四歲了,正在幼兒班學習。剛人園時,她表現得一點也不合群,玩具總是一個人把著不放,生怕別人搶走她的玩具。因此,琳琳和小朋友之間的矛盾衝突不斷,更談不上什麼合作了。針對這種情況,老師付出了許多心血,采取各種途徑培養孩子的合作意識,不斷引導其合作行為的產生。

作為父母,應該如何配合老師,培養孩子的合作意識呢?

1.讓孩子融人自然的遊戲群體

父母往往給予了孩子過多的關愛,造成孩子具有比較強的依賴心理。於是,許多孩子常常以自己為中心,表現出刁蠻、任性、不合群等特點。而自然遊戲群體正好可以彌補獨生子女缺乏與異齡同伴交往的環境缺陷,通過這類活動,孩子可以與不同年齡的同伴自由交往,為獨生子女創造一種類似於與兄弟姐妹一同生活的機會,有利於兒童社會性的發展。因此,父母就應該努力創造機會,讓孩子和小夥伴們多接觸。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應鼓勵孩子下樓找小朋友們一起玩,特別是和年齡稍大一點兒的小朋友在一起,能讓孩子通過觀察和模仿,建構自己新的認知結構。在遊戲中,孩子與同伴的語言交流機會會增多,交往能力也會得到提高,從而慢慢學會與同伴共同遊戲。

2.在遊戲中引導孩子體驗“分工”

遊戲的順利開展和結束,如果單靠父母或少數孩子的準備和收拾,就會既費時間又費力氣,應由大家共同來收集遊戲中需要的東西或是共同收拾,整理遊戲材料。例如,開展表演遊戲“小貓釣魚”的時候,孩子們在熟悉故事內容、角色對話的基礎上,就可以一起製作表演道具(頭飾、魚杆、魚等),共同創建表演的場地(池塘、小貓家等)。當孩子提出不知怎樣製作所需的道具或選擇合適場景的時候,父母可引導孩子想出辦法,使製作的過程又快又好。此時還可讓孩子根據自己的特長或“毛遂自薦”負責本組成員的選用和分工,在遊戲結束後,還應指揮成員收拾道具材料,分類歸放。“製作組長”的選用使分散的孩子有了一股凝聚力,在製作組長的領導下,孩子逐漸明白隻有合理分工,才能把事情辦得又快又好。

3.強化孩子之間的合作體驗

孩子之間的合作常常會帶來積極愉快的結果,這對鞏固和強化合作精神, 進而產生更多的合作行為是極為重要的,但孩子自己常常不能明顯感覺到。因 此,每當看到孩子能與同伴一起友好地玩耍,或商討,或詢問,或建議,或共享,或幫助的時候,父母要注意去引導孩子去感受其中的成功和快樂。

一天,梅梅和小弟弟一起用積木搭城堡。小弟弟一不小心碰到了積木,破壞了梅梅很得意的“作品“,梅梅不依不饒,哭鬧了大半天。這時,梅梅的媽媽就給她做工作,講道理。再次碰到了這種情況,她就表現好多了,告訴弟弟應該怎麼玩,詢問弟弟想搭個什麼建築物,還教給弟弟搭積木的方法。這時,父母如果及時予以表揚,相信在這種鼓勵和強化之下,她一定能進步得更快!

此外,父母還可以經常和孩子玩一些需要合作的“親子遊戲”,如“默契大考驗”遊戲中,要求爸爸(媽媽)在孩子麵前出示一張圖片,孩子要用肢體表示意思,這時爸爸(媽媽)就要根據孩子的動作猜出圖片的答案……這樣的遊戲既具趣味性又具有合作的體驗,孩子和家長共同合作完成遊戲,對孩子來說又有另一番風味。

父母要知道,在培養孩子時,不能隻是培養他單獨做好一件事的能力,而是要培養他與一群人一起做好一件事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