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方越拜別了顏夫子,就像往常一樣,和幾個小夥伴一起興高采烈的嬉戲打鬧,結伴回家。
這十二歲的小方越,圓圓的小臉,個子瘦高瘦高的,臉色卻是很蒼白,毫無血色,與年齡十分不符,但眼神倒是十分的堅毅。
性格較為孤僻,寡言少語,平日裏除了與小夥伴們之間嬉笑打鬧外。
與家裏與叔輩們那是少有交際,叔輩們也常常議論說方越性格呆板,不懂得親近他人,覺得他長大了也沒啥出息。
父親方鐵山,是以打獵為生,母親張氏,養養蠶,織織布,家境也是十分的清貧。
方鐵山是個糙漢,平時也隻能以打獵為生,不想方越步了他的後塵,便決定讓他去讀書識字。
村裏有個老秀才,幾十年的科考,硬是沒有中,現在呢也是年過七旬,早已沒有了以前的拚勁兒與鬥誌。
平日裏就在自家的爛瓦房裏,教教村裏孩童們識識文斷斷字。
一年收取十幾個銅板換酒錢,平日裏除了教孩子們識識字,就沒有其他的愛好,整日整日的酗酒,孩子們平時當麵叫顏夫子背後喊他老酒鬼。
可方越啦卻是對顏夫子異常的尊敬,在他眼裏顏夫子除了平日愛酗酒外,學識不僅淵博,更是無事不知,無所不曉。
經常跟他們講述大山外麵的江湖故事,方越聽著入迷,便經常纏著顏夫子,這一來二去兩人的關係猶如親爺孫一般,對小方越那是甚是喜愛。
顏夫子和藹可親耐心十足,一邊喝酒一邊滔滔不絕,有時候講著講著便倒背著雙手遙望著遠方,一言不發。半晌過後,似乎又恢複了正常,拿起酒壺又咕咚起來”。
說來也奇怪,方越平日與叔輩們都少言少語,卻似乎跟顏夫子卻很是投緣,經常問東問西。
方越一行幾個孩童,在山間小路蹦蹦跳跳的走著。
這時一個稍小的孩子,大聲的喊道。
“越哥,你看那個石坎下好像有一個人。”
“在哪兒?”方越好奇道。
那稍小的小孩兒指了指石坎說道:“在那裏呀。就在石坎下麵”。
方越等幾個小孩兒都幾步跑過去。
“啊,是村裏王家那個老爺爺。”一個八歲左右的孩童說道。
幾個小孩立馬嘰嘰喳喳起來。
“怎麼辦呢?”
“好像受傷了。”
“我回去叫我阿爸過來吧。”
。。。
方越是幾個孩童當中年齡最大的,他仔細看了看摔下的老爺爺,看樣子是摔壞了腿,昏迷不醒,腿上還有一灘鮮血。
他心裏想到:“不好啊!得先把老爺爺救起來。”
那裏本是一處斜坡,此時老爺爺正頭朝下,腳朝上斜躺在那裏。
此時大人們還在忙碌,附近是一個人影兒也沒有。
想到這裏,方越不再猶豫,急步跑過去,想將受傷的老爺爺扶起。
方越使出吃奶的力氣,奈何他的力氣太小,根本沒辦法扶起來。
方越雖然有十二歲,但身體卻是十分的消瘦,平時也沒啥力氣,一用力這胸口還疼得厲害。
這種情況打他記事起好像就有,爹娘啦,隻叮囑他平時別受累,別奔跑,別打架。
剛開始了,他並沒把爹娘的話放在心上但後來他發現與同伴們嬉戲打鬧,滿頭大汗時胸口總會隱隱的作痛,慢慢的他變得沉默寡言,平時了一副文質彬彬弱不禁風的樣子,少了同齡人該有的那種淘氣。
但現在沒有辦法,王家的老爺爺平時對他挺好,每次趕集都會給他帶糖豆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