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不吼不叫,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做事習慣 鼓勵孩子大膽想象(1 / 2)

第九章 不吼不叫,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做事習慣 鼓勵孩子大膽想象

有這樣一個故事:

在晚飯期間,一個小男孩不吃飯,用小勺在碗裏劃來劃去,嘴裏好像還在自己嘟囔著什麼。媽媽輕輕走過去,做出饒有興趣的樣子問:“兒子,你在做什麼?能告訴我嗎?”孩子說:“這兒長江,這兒是山。”媽媽看到,孩子碗裏的飯被分成兩部分,堆得高高的像兩座山,而中間被挖出一條彎彎曲曲的小溝。媽媽意識到這正是一種創造力的表現,立刻肯定了他豐富的想象,並給孩子講關於長江的事情。

創造離不開想象,孩子靠想象力開啟幻想世界。隻有在這種自由幻想世界裏,創造思維才會萌發。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一切進步的東西,並且是知識進步的源泉。”

家長應盡量發覺孩子進行活動的想象功能,促發想象。比如,孩子一會兒把掃帚當馬騎,一會兒把它當衝鋒槍,一會兒又用它來堆雪人,其中有豐富的想象,有“發散思維”,發現了同一事物的不同用處,這就是創造性的表現。對於孩子富有想象力的圖畫,平整機想象拚搭的東西、自編的故事等等,都應該給予肯定和讚賞。

對於孩子所表現出的、所談論的理想和抱負,以及建立於幻想上的自我概念等,不要認為孩子荒唐,異想天開,不切實際,或微不足道,不屑一顧。要給予支持和指導。同時要耐心地幫助他們,使孩子明白過多、過分誇大的表現是不正確的。引導他們從正確的思路上去想象、去創造,理想要與實際相接近,與實際生活相符。

培養孩子的超強耐性

忍耐力是孩子自我控製的表現之一,反映的是一個孩子在麵臨種種誘惑時,能否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控製自己的即時衝動,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製能力。

20世紀6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瓦特?米伽爾曾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研究人員給一些4歲小孩子每人一顆好吃的軟糖,同時告訴孩子們可以吃糖,如果馬上吃,隻能吃一顆;如果等20分鍾,則能吃兩顆。有些孩子急不可待,馬上把糖吃掉了。另一些孩子卻能等待對他們來說是無盡期的20分鍾,為了使自己耐住性子,他們閉上眼睛不看糖,或頭枕雙臂、自言自語、唱歌,有的甚至睡著了,他們終於吃到了兩顆糖。在美味的奶糖麵前,任何孩子都將經受考驗。

這個實驗後來一直繼續了下去,那些在他們幾歲時就能等待吃兩顆糖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時期仍能等待,而不急於求成;而那些急不可待,隻吃了一顆糖的孩子,在青少年時期更容易有固執、優柔寡斷和壓抑等個性表現。

當這些孩子長到上中學時,就會表現出某些明顯的差異。對這些孩子的父母及教師的一次調查表明,那些在4歲時能以堅忍換得第二顆軟糖的孩子常成為適應性較強,冒險精神較強,比較受人喜歡,比較自信,比較獨立的少年;而那些在早年已經不起軟糖誘惑的孩子則更可能成為孤僻、易受挫、固執的少年,他們往往屈從於壓力並逃避挑戰。

對這些孩子分兩級進行學術能力傾向測試的結果表明,那些在軟糖實驗中堅持時間較長的孩子的平均得分高達210分。

研究人員在十幾年以後再考察當年那些孩子現在的表現,研究發現,那些能夠為獲得更多的軟糖而等待得更久的孩子要比那些缺乏耐心的孩子更容易獲得成功,他們的學習成績要相對好一些。在後來的幾十年的跟蹤觀察中,發現有耐心的孩子在事業上的表現也較為出色。

這個實驗用於分析孩子承受延遲滿足的能力,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忍耐力”——為了追求更大的目標,獲得更大的享受,可以克製自己的欲望,放棄眼前的誘惑。實驗證明,忍耐力強的孩子,未來更容易發展出較強的社會競爭力、較高的工作和學習效率;具有較強的自信心,能更好地應付生活中的挫折、壓力和困難;在追求自己的目標時,更能抵製住即刻滿足的誘惑,而實現長遠的、更有價值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