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佛家哲學和道教哲學——頓悟成佛,修身養性 結語(1 / 2)

十一、佛家哲學和道教哲學——頓悟成佛,修身養性 結語

我們的哲學之旅,從神話故事開始,看到了泰勒斯從水中生出的青蛙,聽柏拉圖講過了折斷翅膀的天使的故事,也品味了叔本華的悲苦人生。接著,我們回到自己生長的地方,讀讀中國人的哲學。孟子和我們談魚和熊掌的智慧,老子卻說要以柔軟勝剛強,莊子在乎山水之間的寫意人生,道教卻孜孜不倦地研究長生不老的方法。

古人沒有便利的交通工具,近代的康德也幾乎沒有離開過他生活的小鎮,但是,偉大的思想之間是相通的,我們從叔本華的悲痛中,聯想到了佛的人生皆苦。但是,偉大的思想之間又難免有著差異和碰撞,也正是由於碰撞,讓哲學的星空,讓人類的文化更加得絢爛多彩。

讀到這裏,也許讀者要問,中國人和西方人的哲學到底有什麼不同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又可以再寫一本書了。近代以來,中西方交流和對話越來越密切,哲學家們也更多地思考這個問題,不如我們看看馮友蘭先生如何解答吧:

《論語》說:“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雍也》)讀這段話,我悟出其中的一些道理,暗示著古代中國人和古代希臘人的不同。

中國是大陸國家。古代中國人以為,他們的國土就是世界。漢語中有兩個詞語都可以譯成“世界”。一個是“天下”,另一個是“四海之內”。海洋國家的人,如希臘人,也許不能理解這幾個詞語竟然是同義的。但是這種事就發生在漢語裏,而且是不無道理的。

從孔子的時代到上世紀末,中國思想家沒有一個人有過到公海冒險的經曆。如果我們用現代標準看距離,孔子、孟子住的地方離海都不遠,可是《論語》中孔子隻有一次提到海。他的話是:“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論語?公冶長》)仲由是孔子弟子,以有勇聞名。據說仲由聽了這句話很高興。隻是他的過分熱心並沒有博得孔子喜歡,孔子卻說:“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同上)

孟子提到海的話,同樣也簡短。他說:“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孟子?盡心上》)孟子一點也不比孔子強,孔子也隻僅僅想到“浮於海”。生活在海洋國家而周遊各島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裏士多德該是多麼不同!

……

希臘人生活在海洋國家。靠商業維持其繁榮。他們根本上是商人。商人要打交道的首先是用於商業賬目的抽象數字。然後才是具體東西,隻有通過這些數字才能直接掌握這些具體東西。這樣的數字,就是諾思羅普所謂的用假設得到的概念。於是希臘哲學家也照樣以這種用假設得到的概念為其出發點。他們發展了數學和數理推理。為什麼他們有知識論問題,為什麼他們的語言如此明晰。原因就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