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出生在貧困苦命單親家庭,從小就是家中“小霸王”(1 / 3)

苦難是傲骨的乳娘,貧窮能夠孕育英勇的氣魄。在貧困、苦難麵前,有些人錘煉出了堅韌的傲骨,而有些人則滋生了傲慢的氣息。然而,傲氣與傲骨有時也會並存於一身,如同哪吒降世時自帶“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豪氣,唯有曆經多次挫折,甚至死而複生,才能將傲氣內化為傲骨,破除常規,挑戰天命,活出真我。

傲氣是嘩眾取寵、盛氣淩人的絕妙表演,是“不可一世,趾高氣揚”的最好注釋。傲骨則是不動聲色、虛懷若穀的自然流露,是“人不可貌相,海不可鬥量”的真實寫照。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能否成為英雄,還是成為梟雄,就看他日後的覺悟和造化了。

出生在貧困苦命單親家庭,從小就是家中“小霸王”

1958年10月9日,伴隨著嬰兒響亮的啼哭聲,徐家齊在周山市泰德區的塘沽村呱呱墜地。這哭聲仿佛是對這個世界的宣誓,也像是對這個清貧家庭的頑強反抗。周山市位於中原文化的核心地帶,自古以來經濟繁榮,商業發達,文化教育鼎盛。在北宋至清末這段時期,周山市孕育了三名文狀元和一名武狀元,以及七百六十一名文武進士,兩千三百九十七名文武舉人。這個地方還孕育了許多傑出的人物,如李兆基、鄭裕彤等商界巨頭。然而,在中華民國至解放前這段時間,周山市飽受戰爭和饑荒的摧殘,各地軍閥為了搶奪糧食和金錢,紛紛采取卑劣的手段,給當地農民帶來了更大的災難。有災民餓死在途中,野狗前來啃,甚至是易子而食。在一路上也見怪不怪,誰也不能倒下,倒下便是屍骨無存,成為狼狗口中的美餐。

在1958年那個年代,泰德區已經解放9年,當地農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成功翻身成為主人,生活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改善。盡管泰德區地廣人稀,自然條件惡劣,但這裏有著平坦的地勢和廣闊的耕地。然而,由於曆史遺留問題太多,土地已經變得貧瘠,生產力也相對落後。改革開放後,雖然生產力有所提升,但仍然無法滿足生產需求,而且經常會遭遇幹旱,導致耕種效益非常差。

水稻之父袁隆平曾說過:“你們年輕人不知道,三年困難時期餓死了多少人。那時我們把樹砍了去煉鋼鐵,破壞了生態環境。1959年大幹旱,一年基本上沒有收成,餓死了四五千萬人啊。我看到路上有五個餓殍,倒在田坎旁邊、倒在橋下和路邊,我親眼看見啊,那很淒慘的。”當時有很多人被迫離家以討飯為生,塘沽村就是其中的“乞丐村”之一。

在塘沽村中有一半的人家都特別窮困,逢年過節多出去乞討。雖然徐家齊的父親徐國強家裏也特別窮,徐國強是一名皮膚黝黑、有點駝背、守著家中5畝薄田的農民,但解放前是位老革命和革命戰鬥英雄,非常有骨氣、有傲氣、有霸氣。他曾經對天發誓:“我連日本鬼子都沒低頭更何況是艱苦的生活,寧可站著餓死,也絕不跪著乞食。”十六歲時,徐國強英勇參軍,在抗日戰爭中表現出色,殺死過十多名日本鬼子,並憑借著赫赫戰功當上過大刀團的團長。但因在一場戰鬥中負傷,右手手掌被子彈打穿、左手骨折,他無法再拿起大刀上陣殺敵。康複後,徐國強被迫複員回家,被安排在塘沽村擔任合作社糧倉保管員一職。他的職責是負責看管倉庫以及耕作用具的分發。同時他還負責給合作社每天出工的人記錄工分。

在當時,合作社的糧倉保管員是一個令人眼饞的肥差,許多合作社的保管員利用職務之便為自己謀取私利,每天私自帶些糧食回家,或者利用計工分的權利作威作福以換取一些小恩小惠。然而,徐國強為人正直、廉潔,他從不拿群眾和政府的一針一線,對待工作認真負責,因此贏得了塘沽村村民們的極大信任和讚揚。1953年,中央政府更是授予他一枚毛主席像章,以此肯定他過去的革命工作,同時也是對他解放後工作的支持。對此,徐國強深感榮幸,他將這枚像章用紅色小絨布包裹起來,珍藏於身邊,視若珍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