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勢

審時度勢,相機而動。度勢之要在於正確的判斷。正確的判斷取決於對兩個方麵的把握:一是權衡利弊;二是掌握時效。

導語

欲成大事,度勢為先。

所謂度勢,就是對事物要積極、敏銳、全麵地觀察和預測,估計“勢”運動變化的趨向和力度,使自己的行為跟上形勢,適應形勢。

度勢的關鍵在於正確的判斷。

《武侯兵法》中認為將帥有八惡,而以“謀不能料是非”列為首端,並且在分析對敵作戰時的“機勢”時,主張要審視和掌握“事機”、“勢機”、“情機”,以免“事機作而不能應”、“勢機動而不能製”、“情機發而不能行”,從而喪失“立勝”的機會。所以,度勢要具備正確的判斷能力,才能夠“伺機而動”、“隨機應變”、“因機而取勝”。

正確的判斷能力來自對兩個方麵的把握:

一是權衡利弊。《孫子兵法·九變篇》雲:“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雜於利,而務可信也。雜於害,而患可解也。”因此要善於趨利避害,“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害相比趨其輕。”

二是掌握時效。《武侯兵法》曰:“計謀欲密,攻敵欲疾。”度勢運作中應重視爭取時效。“對敵而發”,“懸權而動”,爭取先機。度勢要以深思為準,速決為主,當斷不斷,反受其亂。高瞻遠矚居安思危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好事情往往已經孕育了壞的種子,今日的成功可能就是明天的失敗。看待事情目光要放長遠一些。

範蠡辛勤勞苦,盡心盡力,為越王勾踐深謀遠慮二十多年,最終滅了吳國,洗刷了會稽恥辱,率兵向北渡過淮水,兵臨齊國、晉國,號令中原各國,勾踐因此而稱霸,範蠡號稱上將軍。

返回越國後,範蠡認為盛名之下,難以長居久安,而且勾踐的為人是可以跟他同患難,很難與之同安樂,於是寫信告別勾踐說:“我聽說君主有憂,臣子就應勞苦分憂,君主受辱,臣子就應死難。從前君王在會稽山遭受恥辱,我之所以不死,是為了複仇的大業。現在已經洗刷了恥辱,我請求懲罰我在會稽山使君王受辱,判我死罪。”勾踐說:“我將和你分享並擁有越國。要不然,我就要懲罰你。”範蠡說:“君王根據法令行事,臣子依從誌趣行事。”就裝上他的輕便珍寶珠玉,私自和他的家仆隨從乘船飄海而去,再也沒有返回越國。

範蠡來到齊國,改名換姓,在海邊耕作,辛勤勞苦,努力生產。父子治理產業,住了沒多久,財產達到幾千金。齊國人聽說他很賢能,請他做丞相。範蠡慨歎道:“做平民百姓就積聚千金,當官就達到卿相的地位,這是平民百姓所能達到的頂點了。長久地享受尊名,不吉祥。”於是歸還相印,散發所有的家財給朋友和鄉親,攜帶貴重的珍寶悄悄離去,到陶地定居。

他認為這裏是天下的中心,貿易交換的道路暢通,做生意可以致富。於是就囤聚物品、賤買貴賣,等待時機轉賣貨物,追求十分之一的利潤。住了沒多久,就積聚財產累計達到萬金。天下人都稱他為陶朱公。

範蠡離開越國後,從齊國給大夫文種送去書信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的長相脖子很長,嘴尖得像鳥嘴一樣,可以跟他共患難,但不可以共歡樂。你為什麼不離去呢?”文種看了書信,托病不再上朝。有人進讒言說文種將要作亂,越王於是賜給文種寶劍,說:“你教給我七種討伐吳國的計謀,我用了其中三樣就打敗了吳國,還有四種在你那裏,你為我到先王那裏試用這些計謀吧。”文種被迫自殺。

所有事情在一定條件下都會向自己的反麵轉化,所以,要用變化的觀點分析態勢。在安逸的時候要想到將會到來的危險。預測將來穩操勝券

無論做什麼事情,隻要對將來的趨勢進行預測,再做出應對的準備,必然能增加成功的機會,得以勝券在握。

在古代諸多成功的商業經營者中,有一位是以善預測而聞名的大商人,他就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七十二賢”之一的子貢。他在春秋時期是風雲一時的大商人。子貢的成功取決於他“億則屢中”的商業經營觀念,即對市場形勢的判斷(億)相當準確(屢中),後人推子貢為商業經營預測的祖師爺。其實,不止子貢善於預測,大凡成功的經營者,都善於預測。

春秋末年,著名商人計然對商業經營管理作過精辟的論述,特別強調買賣商品要有預見性。計然主張“旱則資舟,水則資車”。天旱以後會發大水,故在天旱時不必再買進車子,而要買進船隻;天旱時船隻沒人要而價賤,發大水後船隻將因求過於供而漲價,所以“旱則資舟”會獲得大利。大水過後又會天旱,同樣道理,發大水時要買進車子,“水則資車”才有大利可圖。“旱則資舟,水則資車”說的是一個商品經營原則,也就是說,要預見到物價的變動趨勢:商品價格過貴,供給就會增多,供大於求後價格就要下跌,貴又複為賤;價格過低,供給減少,供不應求後價格上漲,賤又複為貴。

計然的學生範蠡(陶朱公)之所以能在19年之中“三致千金”,很重要的因素是他善於預測市場行情。範蠡的預測是建立在“五行”變化基礎上的。他所做的生意主要是農產品,所以,他的預測也就是用金木水火土五行變化來推算豐歉,再用農業的豐歉來決定他的經營策略。這樣,範蠡就可以在豐年時購進糧食,等到災年時拋售出去,從中獲取高利。

繼範蠡之後,被今人推為商業鼻祖的白圭,運用他自己的預測方法經營,同樣取得了巨大成功。白圭用天幹地支中的地支周期來預測農業的豐歉規律。他認為,12個地支周期中,隻有兩個豐收年,其餘年份都是歉收年,要麼因為水災,要麼因為旱災。

古代商人們的預測是建立在經驗總結基礎之上的。應當說,這種經驗是長期積累的結晶,有一定的可靠性。但作為一種預測方法,畢竟是較原始的。難得的是,在那個時代,他們已懂得運用這種經驗預測農業生產的趨勢,這無疑比一般商人高出一籌。正是這樣,他們才得以從中賺取高額利潤。

市場經濟條件下,必須能夠準確把握影響市場變化的多種因素,並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進行分析、判斷,才能在複雜的市場變化中,“億則屢中”,百戰百勝。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和“快刀斬亂麻”都是講度勢的決策命題。重大局勢麵前,決策須慎重,情況危急時之際應有當機立斷的魄力。

秦朝末年,劉邦攻打關中,占領了鹹陽。但是劉邦沒想到項羽很快就出現在關中,當他聽說項羽準備攻來時,十分驚訝,心想,目前的狀態怎麼也打不贏項羽。於是就請項羽的叔父項伯居中調解,約好親自去向項羽道歉。

鴻門宴上,範增屢次使眼色示意項羽殺沛公,又舉所佩帶的玉示意項羽,連作三次,但項羽始終默然,毫無反應。範增看情形不對,便起身來到外麵對項莊說:“項王心腸太軟,不忍親自下手。你進帳去,上前向沛公敬酒,敬完酒便請求在座前舞劍,然後就趁機在沛公的座上殺他。如果失敗的話,你們這些人都將會被他殺盡九族。”

項莊於是入帳,向劉邦敬酒。敬完酒向項羽說:“大王和沛公飲酒,軍中沒有什麼可供娛樂,請準許我表演劍舞來助興。”

項羽說:“好!”項莊於是起而舞劍,項伯看出項莊的用意,也拔劍起舞,在二人同時舞劍的時候,項伯不斷用身體掩護沛公,項莊才沒有機會刺殺沛公。

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有勇無謀,鴻門宴上坐失良機,讓劉邦逃脫。結果,使劉邦有機會壯大自己的力量,最後逼得項羽烏江自刎,從而順利地建立了西漢政權。

與項羽的優柔寡斷相比,班超就顯得高明多了。

公元73年,東漢班超出使西域到了鄯善,鄯善王起初十分禮遇班超,但不久態度就發生了變化。

班超對屬下的官員說:“覺不覺得鄯善王招待我們的態度,變得不夠周到了呢?這一定是匈奴使者到來的緣故,所以鄯善王猶豫不決。明眼人在事情尚未發生時就看得很清楚,何況事態已很明顯了呢?如果讓鄯善俘虜我們,送給匈奴,我們可能就會葬身在豺狼的口腹之中了。現在拯救我們自己的惟一辦法,就是借著夜色,火攻匈奴的使者,讓他們不知道我們有多少人,一定會很驚慌,我們就可以將他們殲滅。匈奴一旦被滅,鄯善王自然嚇破膽,大功也就告成了。”

班超於是率領屬下,奔向匈奴的營地,當天恰好是刮大風的天氣,班超下令十個人帶鼓,藏身在匈奴房舍的後頭,約定看到火然後擊鼓、叫喊。一切照計劃進行,果然匈奴大亂,班超殺了三人,屬下則殺了匈奴使者及其手下三十餘人,其他大約一百人都被火燒死。

第二天,班超麵見鄯善王,拿匈奴使者的首級給他看,鄯善全國上下都非常驚恐,態度又變得畢恭畢敬起來。

情勢危急之際,應果敢決斷。優柔寡斷,決心難下,隻能痛失良機,遺憾終生。權衡利弊隨機應變

事態的發展尚未明朗之時,不要輕易做出決斷。考慮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準備有針對性的多種對策。靜觀其變,從容不亂。

劉邦晚年,西漢中央政權內部潛伏著一股暗流,外戚呂氏倚靠皇後呂雉,力圖取代開國老臣,控製軍政大權。潑辣又精明的呂後內靠頗有心計的寵臣審食其參與謀劃,讚襄政務;外則與驍將樊噲等人結成裙帶關係,又把呂氏兄弟子侄安插到各個要害部位。在此情況下,有心人首先要考慮如何在盤根錯節的關係網中存在下來,然後才能施加自己的政治影響,力挽時局。

內憂未除,外患又起。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燕王盧綰謀反。二月,劉邦命樊噲率兵前去平叛。出師不久,有人就在劉邦麵前說樊噲的壞話。劉邦大怒,決意臨陣換將,可又擔心樊噲手操軍權,引發動亂。最後,還是采用陳平的計策:以陳平名義前往樊噲軍中傳詔,車中暗載大將周勃,待馳至軍中,宣旨立斬樊噲,使周勃奪印代將。

陳平、周勃遵命而發,途中邊行邊細心合計。自然是陳平智高一籌,他對周勃建議說:“樊噲是皇帝故交,功多勞重,況且又是呂後之妹的丈夫,可謂既親且貴。皇帝因一時憤怒,便要殺他;一旦氣消,或許後悔。加上呂後從旁掇弄,難免歸罪於你我二人。你我不如拿住樊噲,綁赴朝廷,或殺或免,聽憑皇上自己處置。”周勃忠厚老成,依議而行。

樊噲果然中計,被周勃當場拿下,釘入囚車。周勃立即趕到中軍大帳,宣旨代將,另由陳平押解囚車,返回京師長安。陳平行至中途,突然獲悉劉邦病故。

陳平料定朝中必由呂後主持政事,使局勢變得更加險惡。惟一可憑借的是,幸虧先前未斬樊噲,還可向呂氏曲意交待。即使如此,他也怕夜長夢多,務必在朝中忙於治喪的時候,將自己剖白幹淨,否則,恐遭呂氏暗算。想到這裏,他讓囚車照常行駛,自己則搶先策馬馳往長安。

還未到長安,就遇見使者傳詔,命他與灌嬰一同屯戍滎陽。陳平想到前事未及說明,再遠離朝堂,怎不憂讒畏譏!於是,他心生一計,立刻跌跌撞撞地跑入宮中,跪倒在漢高祖靈前,放聲悲號,且哭且訴,大意是說:先帝命我就地斬決樊噲,我未敢輕處大臣,現已將樊噲解押回京。這分明是說給活人聽的,向呂後表功。呂後得知樊噲未死,立即放下心來。又見陳平涕淚橫流,忠君情義溢於言表,頓生哀憐之心。最後任命他為郎中令,並負責教誨、輔佐新即位的漢惠帝。

不久,樊噲解至長安,立即赦免,官爵如舊。

細心體察事物的方方麵麵,觀察可能出現的各種態勢,思考相應的對策。要進可攻,退可守,攻守兼備,進退自如。擇木而棲擇主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