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防人心計學——謹慎心,什麼時候都不能丟 7.進退之道:見好就收是一種明智的生存方法
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人人都渴望成功,希望出人頭地。這種進取向上的精神本來很可貴。所以擁有這種精神並努力奮鬥的人大都能取得成功,成就非凡。但關鍵是成功之後要怎麼辦呢?這是我們功成名就後不得不考慮的一個生存之道。
蘇軾飲歎“高處不勝寒”。古人還說,“盛名之下,其實難副”。拚搏的過程恰如一場賭博遊戲,勝者為王敗者寇。但有一個道理是所有高明的賭徒均奉行的,那就是功成身退,見好就收。隱退是全身遠禍的一個法子,它更徹底,也能更有效地自保平安。所謂急流勇退、功成身退,便是一種明智的生存方法。
退得妙恰如進的巧。此乃明智的進與退之道。一旦獲得足夠的成功——即使尚有更多的成功——便要見好就收。聯翩而來的好運總是可疑的,更會招致他人的嫉妒和猜疑,搞不好最後人財兩空,名利俱無。當運氣來得太猛太快時,它很可能會摔倒並把什麼東西都摔得七零八落。
一個人,真正達到了自己畢生所追求的目標,走到了人生輝煌的頂點後,激流勇退,也許是最好的結局。孫臏就是這樣的一個典範。
孫臏與龐涓同師承於鬼穀子,習研兵法。龐涓為魏惠王將軍,騙孫臏到魏,因嫉妒其才,便用刖刑砍去其雙腳。所幸的是,孫臏被齊國使者偷偷救回齊國,被齊威王任為軍師。
孫臏苦心經營十三年,必欲置龐涓死地。所以他精心算度,深為計謀,終於在馬陵之戰,身居輜車,計殺龐涓,大敗魏軍。馬陵之戰後,孫臏名列諸侯,一躍成為中國最卓越的軍事家之一。登時令齊國的一些權臣、小人側目而視。於是,孫臏便毅然歸隱,從此不知去向。
以孫臏的頭腦,對錯綜複雜的齊國政壇肯定心中有數。如果他接下來繼續留在朝中,那麼,等待他的不會是享不盡的榮華富貴,隻會是爾虞我詐的傾軋。這個漩渦,一不小心就會把人弄得殫精竭慮,甚至無法全身而退。所以,明智者,都會選擇功成身退,明哲保身,還能英明流遠。
這種例子不勝枚舉。輔佐越王勾踐,助其在臥薪藏膽二十年後終稱霸的範蠡,也是不顧越王的拚命挽留,打定主意搬到齊國居住,從此與勾踐不再往來。不問世事,與兒子共同經商,富甲一方。
高祖劉邦的軍師張良在輔佐劉邦獲得天下之後,就毅然光榮隱退。他向劉邦請求:“我是你成為帝玉的三寸不爛之舌的軍師,蒙恩拜領萬戶封地,名列公侯。我的任務至此已經完成。從今以後,我要舍棄主俗,漫遊仙界。”劉邦應允了他的請求,所以,張良才得以功成身退,安享晚年。
功成身退才是一種大智慧,才是真聰明。它不是讓我們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滿足現狀,不思進取。而是告訴我們一種做人做事的退守策略,教會我們把握住機會,當獲得一定成功,名利均有時,要見好就收。
懂得功成身退的人,是識時務者。這是一種以退為進的策略,素有“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做法。雖然功成身退不至於此,但也是一種開辟出路的方法。隻有給自己留好了退路,才能跟狗出路。如此做,方能在激流中保護自己,笑到最後。因此,學會這種智慧,就不會使自己到達一個沒有退路和出路的境地。
(1)看破形勢利決策
任何事物的發展總有自身的規律。人也有可以摸透的本性。當達到一定成功的境地,說不定形勢已經變幻莫測,不受我們掌控。我們的成功也隻能是一種過往的輝煌,對未來是福是禍未可說。看透這種形勢,把握時機,急流勇退,可謂功德圓滿。
(2)識時務者為俊傑
前進與側退都在我們的一念之間。想要做出明智的選擇,就要識時務,懂得大勢所趨下的進退。進會冒更大的險時,就要勇於自留退路,尋找其他的出路,才是真本事。
【做個有心計的人】
功成身退,可以說是一種胸襟開闊,知足常樂的表現。能夠奮鬥的人就不怕沒有成功,懂得知足和功成身退的人就不怕將來沒有更多、更好的出路。所以說該放手時就放手,太過固執,反倒容易失去,這是我們很早就明白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