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建築
狹義定義
古代建築:一定區域內的民族在某一曆史時期所創造的建築物。
中國古代建築:主要是指1911年以前建造的,具有中國傳統風格的建築。
時代觀點
這些作品具有一定的曆史局限性。
客觀評價
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
反映著當時中國建築在技術上和藝術上的成就;
是中國古代文化及人類建築寶庫中 的一份珍貴的遺產。
官式建築
也稱宮殿式建築,包括宮殿、陵寢、壇廟、官衙等,一些佛寺和道觀也常采用這類建築。
象征他們的統治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和長治久安的實力。
相應時代的最高典範。
民間建築
散落在各地的風格迥異的民居建築,如士紳商賈的宅院、祠堂、會館。
一些地方性廟宇。
。一些不能簡單歸類的建築物,如曆代建造的佛塔、橋梁、城台、城市中心的鼓樓、鍾樓等。
o 工官製度是中國古代中央集權與官本位體製的產物。
o 工官是城市建設和建築營造的具體掌管者和實施者,對古代建築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
o 工官集製定法令法規,規劃設計,征集工匠..組織施工於一身,實行的是一攬子領導與管理。
參考現代建築的分類方法:
1.住宅建築:各地民居。
2.行政建築:宮殿、衙署、貢院、驛站、軍營等。
3.禮製建築:壇廟、太廟、祠堂等。
4.宗教建築:寺廟、道觀、基督堂等。
5.墓葬建築:陵墓、墳墓。
6.教育與娛樂建築:書院、藏書樓、戲台、戲場等。7.園林與風景建築:皇家園林、私家園林、風景點等。8.市政與標誌建築:鍾樓、鼓樓、橋梁、牌坊、華表等。9.商業與手工業建築:商鋪、酒肆、茶樓、手工作坊等。防禦性建築:城牆、城樓、墩台等。
主要結構使用的材料劃分:
1.木構建築:抬梁、穿鬥、井幹等。
2.磚石建築:磚塔、石窟、墓葬、橋梁等。
3.生土建築:黃河地區窯洞。
4.竹構建築:南方竹構幹闌。
5.混合建築:磚木混合、磚石混合等。
獨特的木構架體係,但不隻是木構架。
建築單體形態類型:
1.宮殿
2.廳堂
3.樓閣
4.塔
5.亭廊軒榭
6.齋
7.館
8.門
9.橋
木構架建築
所謂\"構架\",就是建築的結構與骨架。
一般由柱、梁、標、枋、橡 chuan 以及鬥拱等構件組成。
這些構件按照一定的位置、大小和構造要求等合理排列布置,構成所要營造的建築的整體支撐框架。
從而起到穩固建築整體與承托屋頂等部分重量的作用,是我國傳統建築中最重要的部分。
中國傳統建築的木構架體係,其建築的重量是由木構架承受,牆體不承重,近似於現代的框架結構體係,素有\"牆倒屋不塌\"之稱。
榫卯
是古代中國建築、家具及其它器械的主要結構方式,是在兩個構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結合的一種連接方式。
凸出部分叫榫(或榫頭);凹進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
特點是在物件上不使用釘子,利用卯榫加固物件,體現出中國古老的文化和智慧。
位移,摩擦
產生減震效果
柔性連接,破壞之後可恢複
木構架建築特點
以木材為主要建築材料,就地取材便利,施工便捷;
木構架承重,它使得木構架外圍的牆體的設置可以自由變化;
木構架具有伸縮性,節點屬於柔性連接,之間有一定的伸縮餘地,可以讓它對某些自然現象產生較強的抵抗力。
木構架的缺點則是承重能力弱於石頭,一般不宜向上空發展得過高。
\"木構\"建築類型
穿鬥式 (木構架)
抬梁式 (木構架)
井幹式
幹闌式
1.2.3發展遲緩
春秋( B . C .770年),萌芽階段
漢代( B . C .202年),形成體係
唐代( A . C .618年),成熟階段
宋代( A . C .960年),精致化階段
明、清( A . C .1368/1644年),高度程式化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