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泰鬥彙(1 / 3)

潘洪教授躺在研究所專門為他定製的沙發躺椅裏,麵容安詳,眼角和額頭深深的皺紋伴隨著他一陣一陣的深呼吸時而舒展,時而加深,有時還不停地打呼嚕,但呼嚕聲細小,隻有當助理王東教授查看恩師的睡眠情況時才能覺察到,這是他第四次查看恩師,每次看到恩師麵色祥和,睡意濃香,都不忍心打攪,總是輕輕而來,輕輕而去,他知道恩師太勞累了,在實驗項目進入關鍵節點,恩師以84歲的高齡和他的團隊在這座實驗室裏熬過了90多個日日夜夜,盡可能的讓恩師好好睡一覺。這裏是國家重點實驗室,戒備森嚴,曆來都是認證不認人,每一個進出實驗大樓的人員都必須持有安保部門簽發的特殊證件,無一例外,就連科研人員的三餐和生活用品都要安保人員備案,並通過專門的通道送達。隻有重要領導看望慰問這些科學家,也隻能隔著厚厚的玻璃牆幕揮手致意,彼此聽不到問候和答謝聲,這裏沒有電話,沒有手機,更沒有傳聲器,是一個與世隔絕的世界。

實驗室內安靜得掉根針都能聽到,偶爾能聽到細碎的腳步移動聲,實驗人員都在各自的崗位上靜靜的觀察液體的變化,把不同階段的變化數據記錄在案。躺在躺椅裏的潘洪教授身體翻了個身,睡的正香,他似乎進入了一個懵懂的境界,一個高速旋轉的風洞,強大的氣流吞噎著烏雲,夾雜著亂石樹葉飛馳,不知道將他帶到何方,天地混沌,合二為一,沒有東西南北,曾經跋涉的高山河流還有參天大樹、歡快唱歌的鳥兒不見了,周邊更沒有廣闊的原野,隻有耳邊“嗖嗖”的風聲,越來越快,越來越快,在遙遠的盡頭他好像聽到了洪亮的呼叫聲:“潘教授,我可把你盼來了,你讓我等的好苦啊!”。

風洞的盡頭豔陽高照,風清日朗,潘洪教授飄飄而下,周圍高山林立,鳥語花香,這是哪裏?他辨認了許久,這不是他多次帶領團隊考察過的石申山嗎?山還是那麼的陡峭,森林好像比以前茂密了許多,他的隊友為了尋找稀土礦石有兩人永遠長眠在這裏,這山埋著他沉痛的記憶,怎麼可能忘記呢?

石申山下,一片寬闊碧綠的草坪,一棵遮天蔽日的榕樹,樹下一位老者端坐在石桌旁,手拿一把蒲扇,桌上的大茶碗還冒著縷縷青煙。“潘教授,我在這裏!”,尋著呼聲,潘洪教授應聲而至,“老哥,是你在叫我嗎?”,“是呀!我可在這裏等了你兩千多年呢,終於把你盼來了,功夫不負有心人吶!”

潘洪教授聽老者說他在這裏等了兩千年,不免疑惑重重,把頭搖了幾搖,“潘教授,看來你是不相信老夫啦,你坐下陪我喝杯茶,我給你看樣東西也許你就相信老夫了。”,潘洪教授緩緩坐下,仔細端詳著老者:青色麻布衣褲整潔合體,披肩的白發隨風飄逸,紫銅色的臉龐,兩道雪白的睫毛稀疏地遮掩著目光,仍感覺神力透背,一撮山羊胡須鑲嵌在尖尖下巴上,說話聲如洪鍾,老者顯然精神煥發,健康長壽。老者自我介紹道:“我叫石申,生於公元前四世紀,也就是你們常說的春秋戰國時期,我的名字也許潘教授有印象,可絕大多數國人都不熟悉,因為你是探礦的專家,怎麼會不了解石申山的來曆呢!“。

石申說著話,就從隨身帶來的獸皮包裹裏拿出了兩疊獸皮布,一部是《石氏星經》,一部是《天文》。潘洪教授從石申手裏接過兩部著作,他還沒有見過寫在獸皮上的文字,以前隻是從《史記》這部書中了解到史前有兩部關於天文學的天書,可從來沒有目睹過真容,這次是大開了眼界。

“您就是石申老先生啊!我知道您的名字,您可是中國乃至世界最早的天學家。哦,老哥,您這兩部書不是早就遺失了嗎?又從哪裏找到的?”

“你叫我老哥也對,我可比你大著兩千多歲呢,早年我服務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魏國,那時候我們這個民族群雄爭霸,不但要逐鹿中原,還把理想放在了宇宙,各路諸侯命令文臣研究天文地理,探索天空的奧秘,這兩部書就是我苦心研究的成果。”

“既然你大我兩千多歲,就是我們這個民族的先祖了,你長我年齡這麼多,叫你老哥不合適。”

“你還是叫我老大哥好,這樣說話方便,我苦苦尋找了兩千年,就是給這兩部書找到真正的主人,發揮它的最大作用。”

“據文獻記載,您這兩部書早就遺失了,沒有流傳下來。”

“說來話長,我寫完這兩部書,就呈給了魏王,他頒布了曆法,找到了礦產,根據天象指導農業生產,發展經濟,實現了富國強兵,稱霸一方。各個諸侯打聽到有這兩部書,紛紛指派武林高手想找到這兩部書,魏王害怕這兩部書被人偷盜取,就交給我保管,這一保管就是兩千多年呀,西漢末年,我的書童在與別人聊天中泄露了一小部分天機,後來就有了《史記》的記載,西方民族盜取了我的《渾天圖》,他們對我的研究成果還有點將信將疑,有兩個小字輩叫什麼來?哦,想起來了,一個叫哥白尼,另一個叫伽利略的,還造了個望遠鏡,自己命名叫伽利略望遠鏡,整天拿著他的望遠鏡在太空找恒星和衛星,最後他說發現了木衛二,其實我早就在我的《渾天圖》中標注過了,他的發現比我晚一千六百多年呢!隻是他證明了我的發現是正確的,說起來我還是他們的祖師爺呢!”石申老爺子越說越激動,眉色飛舞。

“您老還沒有告訴我這兩部書怎麼保存下來的呢!”

“哦,連年的戰爭,老百姓不能休養生息,我為了躲避戰火就隱居了昆侖山,這兩部著作就一直帶在身邊,大概過了幾十年,有個叫甘德的天文學家到昆侖山找我,我們一見如故,相談甚歡,在天文學領域的研究中,合作的很愉快,就出了部聯合著作叫《甘石星經》,豐富了我的研究成果,哦!我忘了告訴你,我的小老弟甘德估計也快到啦,我前幾天就派我的書童到昆侖山去請了,甘德也會給你帶來驚喜的。”

潘洪教授和石申老先生正在交談,空曠的原野傳來洪鍾般的喊聲:“石老哥,抱歉呀,我們晚到了兩天,讓你們久等了,看我給你們帶來了誰?”。

一群人馬由遠而近,走在前頭的一個人高有八尺,長長的黑發隨風飄揚,兩道雪白的劍眉搭配兩隻炯炯有神的眼睛,足顯出他洞察力極強,牽著一頭駱駝,駝背上堆積著一捆捆竹簡,來者正是天文學界的大神,華夏天文學的先驅之一,戰國時期的齊國人甘德。甘德身後跟隨六人,除石申的書童外,有兩人牽著犛牛,三人牽著馴鹿,滿滿的馱載,看來帶了不少的東西。

走到跟前,甘德對著潘洪教授抱拳施禮:“想必這位就是潘洪老弟了,我和石老哥念叨你好久了,今天終於見麵了!”。

潘洪教授慌忙抱拳還禮。石申老人也站起來給潘洪教授介紹到:“這就是我給你說的甘德老弟,我們天文學界的泰鬥!”。

“石老哥,此言過獎了,我哪稱得上泰鬥啊,要說泰鬥呀,唯您和郭守敬老弟莫屬!這不,我都給潘洪老弟帶來了。”。

甘德把來人一一作了介紹:地動儀和渾天儀發明者張衡、活字印刷術的發明人畢昇、造紙術發明家蔡倫、天文巨子郭守敬和長壽藥王孫思邈。都是在科學界或醫學界響當當的人物。

“各位仁兄,像醫學鼻祖張仲景、數學泰鬥祖衝之、地理學家酈道元、華夏神醫李時珍和科學家宋應星,由於沒有時間上門邀請,實在是遺憾呀,特別是科學家徐光啟多次囑咐老夫,如果潘洪教授前來,別忘了讓他和潘洪教授就地質和天文方麵的研究做深入的探討,隻可惜光啟老弟去歐洲講學去了。”甘德說著,臉上露出了遺憾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