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她還是堅持擺地攤,因為現在擺攤的人是越來越多了,許曉瑜還想最後再薅一筆,再賣個一年半載的衣服,直接買個門麵。
於是她的地攤賣的東西越來越多了,偶爾國營商店少見的一些小皮鞋,長靴子,各色的圍巾棉服都擺了上去,又是引發了陣陣熱潮,也不知那些人哪有那麼多錢,就差沒把攤子買空了。
也有不少人學著許曉瑜跑到南方去進貨,但是逛了不少市場,都沒有看到一樣的衣服,最後隻能隨便進一點回來,隻能靠一些年紀大的客人光顧,勉強顧個溫飽。
許曉瑜憑一己之力帶動了a市小範圍的穿衣熱潮,特別是那些年輕學生,現在條件好了,也樂意買身漂亮的衣服,她的小攤位是人傳人絡繹不絕。
她這樣成功,除了衣服本身好看,自身的口才也是很關鍵的,俗話說做生意的都有一個基本才能,就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那些現代的服裝店一進去都能把客人誇出花來,她沒有那麼功力深厚,但是能說一些皮毛,照樣哄得客人喜笑連連。
許曉瑜雖然隻是擺地攤,但是給攤位稍微升了一下級,把衣服和鞋子按顏色種類分類放好,不管買不買,一眼看過來很是舒心。
雖然大部分衣服不讓試,但是一些冬天的棉服卻可以直接往外麵套看到效果,她直接弄了塊大的鏡子放到攤位前,讓每個顧客都能看到上身效果。
許曉瑜每天自己穿著攤子上的衣服當模特,再加上這個鏡子放的很到位,生意好到她都有點忙不過來了,思索再三,還是請了個人過來幫忙,請的是外人,這樣能稍微掩飾一下空間的事。
幫忙的人是一個大媽,非常局促靦腆,但是手腳麻利,不該問的絕對不多問,也沒啥見識,看不出來太多東西,她還是比較滿意的。
等到後續擺攤賣衣服的人多了,甚至開始聰明的打價格戰,她也適時的收了手,不再參與這場鬥爭,拿著賺到的錢買了兩個不大不小的門麵,正式的開起了店。
一個位置稍微遠一點,但是空間大的店,她裝飾了一下,還是用來賣衣服首飾鞋包,又請了一個人之後,就把原先一起擺攤的那個大媽都留在這個店了,她對自己拿出來的貨有數,並不擔心店員弄虛作假,大不了隔段時間過來做次賬。
服裝店的名字就叫“曉瑜服裝店”,清晰易懂,先前擺攤的客人立馬絡繹不絕的找了過來,看到店裏明亮簡潔的裝潢,隻覺得眼前一亮,本來還有些害怕價格漲價,但是標價依然是擺攤的價位之後才鬆了口氣。
許曉瑜自然不會做出漲價的事,她賺的已經夠多了,沒有進貨價,隨便拿點東西幾個店主騰一下,純賺,現在買了門麵也不需要房租什麼的,而且這個價格比起外麵擺攤的,其實已經貴一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