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特征如下:實用主義,折中主義,商業主義,多元化,非精英主義,平麵設計上的幽默性,對於世界流行風格的隨波逐流。
德國當代設計的發展軌跡
綜述:
1.二戰之前,包括霍爾曼·穆特修斯成立“德意誌工作同盟”、沃爾特·格羅皮烏斯成立包豪斯設計學院等,開始了對現代設計的探索,為現代設計的發展提供了理論和實踐基礎,並且培養了一批優秀的設計師,為現代設計思想的傳播準備了條件。
2.二戰後十餘年,恢複階段,包括烏爾姆設計學院的成立及其與布勞恩公司的成功合作,把包豪斯設計學院的思想推向新高度,並且大力推動係統設計原則,使德國工業設計呈現出新的理性、功能、極少特征,使產品形成了冷峻、簡潔、富有條理的設計風格。
3.20世紀60-70年代,在世界市場上占據重要位置,德國產品以理性、高質量、可靠性能著稱於世。
4.20世紀80年代,麵臨著世界消費市場的多元化、流行趨勢、消費觀念等影響,不得不麵臨複雜的市場形勢,采用雙重的設計戰略。
5.1990年德國統一後,由於前民主德國的設計相對落後,大部分設計師都在政府設計部門工作,負責全國企業設計,是計劃經濟下刻板的設計,難以跟上市場發展,因此又麵臨著改造前民主德國企業的設計體係,使之能適應市場的重大挑戰。
德國當代設計的特點:
1.設計考究、功能性強、產品的高質量特色反映了工業生產技術的完善和精湛,不但具有很好的使用價值,而且直觀清晰,使人一目了然。
2.長期以來強調設計的功能主義和民主特色原則,反複提倡霍爾曼·穆特修斯提出的好的造型,造成幾代德國設計師對於設計責任的高度重視。
3.理性主義、人體工程學等原則已經深深植入德國現代設計,成為德國現代設計無可變更的DNA。
4.多了幾分機械化的冷漠感,少了一分人情味。(缺點)
德國當代設計的發展趨勢:
德國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嚐試“兩條腿走路”。
1.德國式的理性主義,主要為歐洲和德國本士的市場。
在德國,設計被定義為對問題的解決,設計必須為協調人和物之間的關係提供解決之道,為工業化時代的社會和文化發展尋求途徑。或許我們可以說,德國的設計已經開始了第二場現代主義運動 (Second Modern Movement):多元化地引領了經典現代主義風格和詞彙 (如功能主義、理性主義),將他們融為一體,通過采用新型材料和前沿科技使之更為完善。
2.國際式的、前衛的、商業的設計,主要適應廣泛的國際市場的需要。德國設計朝著多元化、數碼化方向發展,致力開拓新的消費市場,德國產品逐步成為國際奢侈品牌(德國的奢侈產品設計,從汽車到家具從服裝到廚具都擁有了國際市場,並且成為國際奢侈品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新的生活方式。寶馬汽車、奧迪汽車、梅賽德斯-奔馳汽車在全球各地受到歡迎,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艾斯林格(青蛙設計公司):
地位:
1.青蛙設計公司的創始人。
2.紅點獎發起者。
3.第二位登上《時代周刊》封麵的設計師。
設計思想(青蛙公司):
1.既保持了烏爾姆設計學院的嚴謹和簡約,又帶有後現代主義的新奇、怪誕。
2.設計哲學(名言):“形式追隨激情”。
3.公司的產品特征是結合人體工程學的高水平功能性,為人提供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