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輩有詩雲。”有一首詩講:“忽聞貧者乞聲哀”!忽然聽到貧窮的人哀嚎的聲音,餓得不行了,“風雨更深去複來。多少豪家方夜飲,歡娛未許暫停杯”,就是很多人都餓得快死了,還有很多人家在豪飲,吃喝爛醉的都有。
“嗟乎!豈特歡娛也。甚至腹脹膨脖”,就是吃到肚子都脹了。“嘔吐穢藉”,很多人喝酒喝到爛醉,還吐。“思得少減涓滴而不能也”,想讓他們省點下來給人,還是很困難的。
“故有富人一盤飧”,富家的人吃一盤的食物,“足供貧人七日飽者矣”,他那一盤花的錢,就可以讓一個貧窮人吃七天。“一席宴”,吃一桌菜,“足供貧人終歲食者矣”,他吃那一桌的菜,可以讓貧窮的人過一年。
“究之一人之下箸,曾無幾何”,其實一個人拿著筷子能吃多少呢?“而諧狎之饕餐,婢仆之狼藉,總折算其一人之祿食也”,今天他有錢了,吃這一頓,其實也吃不了多少,然後他家裏的人、朋友、用人把它吃得精光,其實都算折了這個人的福報。
“何如少存節省,多作幾年享受”,甚至“旋行施濟”,懂得去布施,“以留與子孫領用乎”,去布施,“積陰德於冥冥之中,以為子孫長久之計”,這是有智慧的,會用錢。幾百年過去了,這些聖賢人的家風還這麼興盛,都是勤儉傳家。而勤儉當中,更重要的是救人於急難的仁愛心,“人饑己饑,人溺己溺”,去接濟貧窮、困難的人。
“昔甘矮梅先生通五經,從學甚眾”,跟他學習的人很多。“其徒有為禦史者謁之”,他的學生裏麵有當到禦史的大官來拜見他。“留之饌”,先生留學生一起吃飯,“惟蔥湯麥飯而已”,吃的是很清淡的食物。“因口畀一詩雲”,這個“畀”念bì,先生趁吃飯的時候,順便送學生一首詩。所以這不簡單,連吃飯都在教育,厲害。
我認識一個朋友,他剛好有機會去跟一個大企業家見麵。他心裏想:這個大企業家底下有名的餐廳一大堆,今天見麵,可能福報現前。結果吃飯時間到的時候,這個大企業家拿出一個便當,兩個人吃便當。這個企業家眼他講:“我基本上每天都是吃這個便當。”人家很節儉,而且他心裏想的是,我這個大家庭,幾萬個人靠我吃飯。他工作是為了這幾萬人,不是為他個人財富的積累,他是活在道義當中的。
甘先生送他學生一首詩,詩是這麼寫的:“蔥湯麥飯暖丹田,麥飯蔥湯也可憐。試向城頭高處望,人家幾處未炊煙。”看看很多地方的人,連米都沒有,根本就沒煮飯,還在挨餓。所以這個意義很深遠,我們生活無憂的時候,也要能夠多關心這些貧苦之人。好,這是“勤儉持家”,這個主題告一個段落。最後,我們一起把《禮運·大同篇》念一遍吧。預備,起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這個文言文要多讀,愈讀愈有味道,愈讀愈受益。我們下一次考《陳情表》,另外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文言文的文章,《古文讀本》中的《左忠毅公逸事》裏講,“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父子關係;還有講古代師生關係的文章。如《師說》,韓愈寫的,談的是為人師之道。以後有機會我再聚在學習。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