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當上皇帝後,麵對諸多政務,身體吃不消,你父親在位時候,宰相胡惟庸密謀造反,你父親從此廢除宰相,讓皇帝直接統領六部。這種做法有一個好處,就是減少了宰相這個“中間環節”,提高了理政的效率。同時,也對帝王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須勤政。】
【可惜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是你父親,因為沒有了宰相作為中樞,皇帝就要直接麵臨諸多政務,這種要求,你父親自然可以做到,後世帝王不一定能做到。你誌在別的地方,不想把自己的所有精力都放在處理朝政上,於是,他便發明了內閣製度。朱棣請解縉、黃淮、楊士奇等人做自己的“私人秘書”,為自己參謀政務,形成一個獨特的文官集團,這就是內閣的雛形。】
(你深感處理事務吃不消嘛?你擔心宰相屏蔽聖聽嘛?你想大權在握嘛?抄作業的機會來了。
內閣權力的消長始終依附於皇權,也就是說,閣權在某種意義上也是皇權的延伸和擴展,它並不具備獨立的地位。皇帝放權,則內閣擔輔政重責;皇帝攬權,則內閣承雜務閑職。
內閣自設立以來,職權經曆了多番的調整,對明王朝的政治統治起了很大的積極作用,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因為它畢竟不屬於明王朝中央的一級行政機構,作為皇權的附屬品,閣臣更像是天子近臣,內閣可以進言納諫,但權力上始終無法與丞相的權力相比。
內閣是中央集權化的產物,既受皇帝的操縱,又受宦官的鉗製,權力的大小也取決於皇帝的信賴度,但從職責範圍上來講,既維護了皇權的絕對集權,又解決了決策效率的問題)
各個時空的皇帝,想要這個,想要,想要。
劉徹更是直接吩咐文官抓緊抄作業
文官們也有些手忙腳亂的忙活起來。
劉邦:倒是跟我治國有點像,或許我可以效仿。
總之想抄作業的皇帝,都是連忙吩咐下去,讓文官去抄。
你定下政策,想要急於去給國家,給後人留下的什麼,你想親政,可是看著大明朝根本離不開你這位皇帝,你為此愁眉不展,或許是老天都想讓你去親征,為國家打疆土,你的長子朱高織有著非常好的治國能力。
說起你的長子,他不像你開弓,鍛煉武藝,非常肥胖的他更喜歡讀書
有一次你問他,百姓災年靠什麼度過,朱高織,緩緩的隻說一字,錢。
哪來的錢?
商人
你對此非常不喜,因為你父親最不喜歡商人,於是你也有樣學樣的一起不喜
雖然你不認同,但是還是感覺他頗有帝王之風。
於是,立這個長子為太子,讓其監國,你自己則去打仗。
朱高織有一子名為朱瞻基,此子甚受你的喜愛,他不僅文治武功都不錯,非常像你。
有傳言說你父親曾經進你夢,對你說好聖孫可旺三代,這個傳言似乎應驗了說旺三代隻旺三代。
朱元璋:我不是,我沒有,你別亂說。
朱棣心中頓感不妙
應驗了,那不就是瞻基的兒子昏聵嘛?不過,應該昏聵不到那裏去吧,看著這般像自己的孫子,朱棣有些不自信的,應該不會吧。
永樂七年,你派出使臣郭驥出使韃靼,表明自己不想兵戈相見,結果沒成想本雅失裏居然殺害了郭驥。倆國交戰不斬來使,你大怒,
永樂七年你派信任的將軍丘福率十萬明兵征討韃靼,你雖然要打蒙古卻也知道大明軍隊出塞征戰危險重重,便當麵叮囑丘福一定要小心小心再小心,遇事一定要與手下將領商量後再行動。
丘福滿不在乎地答應下來,回去後卻告訴自己的親信將領說皇上太過小心,自己一定速戰速決把蒙古人徹底掃清。
丘福率部出發後朱棣害怕這位老將有失,再次下詔要他務必謹慎小心,可惜都被丘福置之腦後。
丘福率十萬大軍深入草原,得到消息稱韃靼人主力已經逃跑。丘福認為是自己親率十萬明軍到來嚇退他們,立即決定親率一千騎兵突擊追尋韃靼軍主力
手下諸位大將害怕入了蒙古人埋伏,都勸他小心行事,可惜丘福根本聽不進去,隻能眼睜睜看著他率領一千精銳騎兵徑直脫離大部隊衝上前去。
王聰和火真、王忠、李元等人率領大部隊緊緊追在後麵,可惜他們除了軍兵外還有無數糧草輜重,根本追不上輕裝前行的丘福騎兵。
還好不久斥侯傳來消息,說是丘福在前麵遇到一部蒙古人,雙方交戰之後丘總兵大發福威,在臚朐河擊敗了蒙古部隊並俘虜了一名蒙古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