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大一級壓垮人,反抗鬥爭都不行。
知府要交六成糧,縣令好心收五成。
八月裏來天氣涼,縣衙蠻橫來征糧。
八月丹桂飄滿香,百姓挨餓去交糧。
縣衙大門開,幕僚紛紛來,縣太爺離開四姨太,匆匆路過化妝台,穿官服,係腰帶,邁著四方步,緩緩大堂中間站。
“參見大人”眾位幕僚齊聲說。
“免禮”縣太爺客氣地說。
“下麵開始秋季征糧工作安排”師爺掏出早就準備好的執事清單,開始念起來。
啟前九年,上承天地作美,下係皇恩浩蕩,上庸縣秋糧豐收,共得糧二十四萬一千一百石。奉天子詔令,遵知府手令,上庸縣入冊兩萬零一十三戶,共計七萬九千八百七十六人,按六成稅率收糧,供需收得十四萬四千六百六十石稅糧,顆粒不得少。按以下名單分工協作,共保征糧大事。
主薄楊老三負責在各村張貼收糧告示。
捕頭孫德勝負責遣衙役走村串戶宣傳。
文書盧俊傑負責檢查征糧的質量數量。
押司宋及時負責運送各村所收得征糧。
師爺吳有用負責全過程征糧督辦彙報。
“望各位同仁,精誠團結,各司其職,按時完成任務,不得有任何耽誤,否則革職查辦。”操大縣令嚴肅地說。
“謹遵上命”眾位幕僚拱手齊聲答曰。
任務一定萬事命,文武幕僚去擾民。
縣令想起太公恩,找來親信孟良辰。
“孟老弟呀,這個,這個,大磨村今年就收五成吧”操縣令笑著說。
“遵老爺命,可是那虧得一成怎麼辦呀”孟良辰滿臉疑惑。
“你好不開明呀,加到別的村上嘛”縣令得意的嘴角上揚。
“好好好,妙妙妙,一個字絕”孟良辰捧著說。
各位官差去到了各個村鎮開始忙了起來。
孟良辰受縣令指派來到大磨村收糧。
村民們自從看到貼在石磨上的交糧告示,收到衙役上門的催糧信息後,都在熱火朝天地準備上等新麥,稱足重量,準備交糧。
八月初十的一天上午,孟良辰派人打了三通鑼,十裏傳音說“交糧了”。
村民們聞訊紛紛趕來,有單手提的,有過肩扛的,有挑擔子的,有推木車的,紛至遝來,生怕落後。
當然或因懶惰土地沒收成的,或因天災人禍家中無存糧的,這些光杆司令也會被生拉硬拽到廣場。
文書伏案記賬,捕快位列糧旁。衙役把收好的糧食抬上馬車,主薄忙著喊“下一位”。孟良辰曬著太陽,喝著茶水,翹著二郎腿。
帶了糧食的村民排成長隊,依次交糧。因為原定是要收六成的,結果縣令開恩隻收大磨村五成,所以好多人都剩下一成,還能帶回家。
時不時有人還對縣令的清政愛民一頓誇,其實為了賄賂縣令劉家院舍去了兩根金條,日子已經緊巴巴了。
交糧過程不是那麼輕鬆愉快的,首先村民要將糧食倒入官府糧袋,倒入過程中官差會檢查糧食新舊,有無雜質;然後才能把糧食抬上大秤,按人口乘以稅率計算應交重量;最後要紮緊口袋,寫上編號,以備日後追究。
那些缺斤的,短兩的;摻石子的,拌濕水的。都不會被通過,要麼及時補齊,要不按不交糧處理。
話說不交糧的後果是很嚴重的,從有的到沒有的,直到榨幹村民的最後一滴血汗。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人生來是分階層的,也是存在貧富差距的。
就拿大磨村來說,有劉家院這樣的大戶人家,也有王老頭這樣貧苦的莊稼漢。
王老頭,一個生活在大磨村山溝溝裏麵的耄耋老人,一生勤勞樸實,歲月在他的臉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