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5日。陰天。清明節。
上午九時,桃李亭周圍聚滿了人。”
這是王大翠的清明日記。
“我成了名人了,因為3月26日下午的聚會,子怡提議寫倡儀書,我們回去就寫好,到打印社打了100份。我們9個人每個人都在名字下麵按了手印。”
“夜深了,我們9人偷偷地摸進村,象當年的地下工作者,大學生中的進步青年,在每家門縫裏塞傳單一樣,把倡議書塞進去”。
“我到爺爺那兒拿到了祖籍在李王莊的外地人地址,分別把《倡議書》寄給他們,信封上寫上我的名字。”
“在外工作的李王莊人來後,都在找我,感謝我,我真正體會到了,什麼叫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李小康的日記這樣寫到:
“全村的人都跪倒在桃李亭前,向祖宗,我們的祖先“李百萬”磕頭。村上空無一人,連看門的狗也擅離職守,隨著人群來看熱鬧了。
爺爺是高興的,在人群中穿來梭去,香煙發了幾包,口袋裏也塞滿了零散接收的香煙。
爺爺改變不了那自以為是的毛病,他悄悄地對我說。
“全村人都跪在我家祖墳上呢!”
“現在是公用停車場,不是祖墳了”
“他們都在跪拜我的爺爺呢!”
“不對,老太太公的墳不是遷公墓了嗎?”
“告訴你一個天大的秘密,他那塊大的石碑埋在亭子底下作奠基石,壓寶石呢!”
嘿嘿!爺爺自得其樂,真是個大大的阿Q。
王子怡的清明節作文《都來了》被城西中學教研語文組選為範文,張貼在公示欄中,摘錄如下:
“來了,都來了。
全村的人都來了,沒有落下一個,因為他們的眷念在這兒。
全中國與李王莊村有血親關係的人都來了,因為他們的根在這兒。
陰曹地府十幾代的祖先的靈魂也來了,因為他們的軀殼在這兒。
陰陽兩界,都來了,雖陰陽兩隔,卻帶著共同的祝福來了,地上地下都異常熱鬧。沒有悲傷,沒有眼淚,因為大家都很好。
人們感謝祖先保佑,生活一天比一天美好。祖先感謝後人,使他們一夜之間實現了“共產主義”(公墓中紙錢一起燒,吃住一樣,財富共有)“”
2023年4月6日,《江陽日報》刊登了署名為李懷中,王小二文章《我們的未來》,並配有照片。提倡儀的9位少年,穿著白襯衫,戴著紅領巾,每人吹著小喇叭,背影是李王莊公墓。遠景是茫茫沼澤。
文章這樣寫道:
在一個古老的三縣交界的傳統村落,發生了建國以來的又一次“土地革命”,那就是“平墳運動”。
頑固的封建思想,傳統的宗族觀念,李王兩家的曆史矛盾,成了這次運動的絆腳石。而孤墓的存在成了大家心中的痛,成了與公墓對峙的堡壘。
我們這樣做為了什麼?為了下一代。而村上最年輕的一代用自己新理念,衝
運動的首奏,一把火把長輩心中的“殘渣餘孽”燒個精光,把老人們心中的堡壘攻破了。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有希望則國有希望。
《江陽日報》寫了編者按:
移風易俗,從年輕一代做起!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