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小康的眼淚(1 / 1)

李小康非常沮喪地回了家,把房門一關,誰也不理。

怎麼啦?一貫“神氣活現”的兒子,今天怎麼耷拉著腦袋?不是周六不上課麼?城西中學九位李王莊的學生一起到“老家”踏青郊遊嗎?這不也是兒子康康的強項小嗎?

做媽的得敲門問個明白,可未到門口,隻聽得兒子壓抑的抽泣聲,那抽泣聲中還帶著鼻涕的進出,那口腔進出氣的顫音,真是傷心透了,那不是一般的傷心,更多的是委屈。

做娘的心都碎了,她就這麼一個兒子,李家到康康這一輩,就他一個男丁。這既是個寶,也是個神。

說起這李姓是李王莊村的主流姓氏。

明朝那年,南京要修宮殿,需要香樟木,而江陽縣城西邊有一個西山,西山深處有香樟木。平時砍閥堆積,到了夏日發大水,順勢而下,進入一條河,這河本名叫十裏河,因運香樟出名,改為香樟河。

監砍香樟木的總管姓李,他在河的中段拐彎處,私自建了一個木行,好借公濟私,那香樟木漂到老西門,便是皇家的,中途攔下的便是自己的。

漸漸的,幾年下來,木行生意多了,還做起了椽子生意。這椽子可是家家蓋房要的,量特別大。

生意多了,人也多了,定居下來,成了村莊,就叫李莊,百姓不知李總管是朝官,就叫他“李百萬”。其實,除了“李百萬”有一個野妾,生了個私生子,沒有一個姓李的,但大家攀龍附鳳,全都改姓李。

李小康的爺爺叫李大壯,李大壯的爺爺是安徽省無為縣要飯過來的,那年發大水,爺爺一行逃難到此,做了裝卸工,也改姓李了。

地理位置好,有木行,有木材,蓋房子方便,那些在別的大村裏受欺侮的二等百姓,紛紛來打工定居,最多的一批是大王莊姓王的。

後來李姓不允許外姓人姓李,有個姓王的有錢人買姓,不允許,於是王姓人抱成一團,那裏雜姓的,也都改姓王,王姓人氏多了起來。

到了清朝,“李百萬”銷聲匿跡,香樟樹也失寵了,但姓李的有遺傳素質,會做生意,散落全國各地,發了財。李莊依然是姓李的天下。

就是李小康爺爺的爺爺,也有自己的一條船。生了三個兒子。可是不知怎的,其它李家生女兒的多,都嫁到城裏,全家遷走,這姓王的人就更越來越多了。

到了民國,講究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主”,這王姓的人不幹了。要求改“村名”,叫什麼?他們是大王莊遷過來的,“祠堂”在大王莊,既然姓王的多,就叫“小王莊”。

兩姓開始對立,打起了官司,縣老爺一個不得罪,來了個“兩麵討好,八麵玲瓏”,大家各讓一步,叫“李王莊”村吧!

姓李的認可,反正李在先。

姓王也認可,反正有“王”了,有時也自稱“小王莊”。因為有出名的“大王莊”村,民間也稱李王莊為“小王莊”,隻是官方隻稱“李王莊”。

解放了,這姓王的以為窮人翻了身,其中有一個姓王窮小子,因跟著新四軍打遊擊,當了副縣長,村人仗著人勢要改名,王副縣長不絢私情,帶著宣傳部,民政局一幫人,進村開了一個會,狠批了宗族觀念,不同姓的人,階級一家親,共產黨尊重曆史,保持原名。

從此李王兩姓,重歸於好,雖然王姓人多,但李姓文化高,當幹部的,當老師的,李姓多,二姓趨於平衡。

說了這麼多,與李小康的流淚有什麼關係麼?有關係!很大的關係!完完全全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