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陳家,因為大人們太忙了,陳紅和陳玥便擔起了家裏燒水煮飯洗衣等雜活,陳璋也便泡在地裏跟著大人們開始幹活了。
沒有機械化的收割,隻有人工,非常原始的人工進行收割。
這還是陳玥第一次看到這麼大型的人工收割場麵,畢竟之前的她身體太弱,之前的收割,每次都沒趕上收割季的熱鬧繁忙場麵。
還好,不是夏天收割,四五月份的天氣,在陳家村這邊,還不算很熱。
要是在北方,肯定是在炎熱的夏季完成小麥收割。手工收割小麥重視的是熱收割,意味著有必要用大太陽來收割。曝曬在炎炎烈日下的麥秸會很脆,很容易被鐮刀切斷,所以農民們一般不會在早上或天氣變暗的時候收割小麥。
那麼,必定是在大太陽下收割。
陳玥作為一個從現代回到50年代的人,從來沒見過這樣的場景,但可以想象一下:頭上是大太陽,農民們彎腰弓背,不斷揮舞著鐮刀收割著小麥。
這樣粗糙的手工收割方式,每次完成收割的人至少需要脫掉三層皮。
太辛苦了!
就算是上輩子生活在城市裏的陳玥,也知道就算憑借現代化工具,農民們的日子還是太辛苦了!
那種苦,還真不是幾句話幾段文字就可以表述出來的。用陳玥曾經在網上看到一個農民兄弟的話——做啥都不容易,都難,不過,農民的辛苦,大多是體力上的辛苦。
這種辛苦,是累到連哭都沒有力氣的。
一天一天又一天,體力上的農活一直持續,就算是牲口也有歇著的時候,而農民們,卻要一直幹著,不管嚴寒還是酷暑。
50年代的陳家村,雖然處於南方,是四五月收割,但也還是很辛苦的。
一般的農村家庭人工收割小麥到貯藏,最少需要兩個禮拜的時間。
割麥子又是個非常累人的活,彎著腰一幹就是一天。這活不光是累而且有一定的危險性。
會被麥芒紮到,可能會被鐮刀傷到,彎腰久了腰疼到受不了。
割完麥子,還得把它拉到場裏,這時候是有牲口的用牲口,沒牲口就得用人力。
陳家村的牲口就是牛和騾子,不過也不夠呀,所以一般還是人力拉。
起場、揚場、曬幹。
收完麥子收油菜。
油菜也得用鐮刀收割,收好後找個空曠的場子裏攤開曬幹。曬幹後用犁耙用力打,黑色的油菜籽就會落下來。
你以為這個時間節點隻有收割嗎?
不不不,收割完了還有大春作物的播栽。
陳家村一般就種水稻和玉米。
翻耕肥沃鬆軟的水田,並施加足夠的肥料,將育好的水稻秧苗插入到土壤裏,然後灌入清水。
玉米也是提前育的苗,栽種到相對貧瘠的旱田或者坡田上。
這一場場下來,陳家人眼看著黑了瘦了。
陳玥看在眼裏,疼在心裏,於是便和堂姐陳紅更加精心地照顧家裏,努力讓陳家人除了地裏的活,家裏的活一點都不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