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級機兵與B級機兵,聽上去隻是兩個等級的差別,戰鬥力卻是天與地之間的差別。D級機兵隻有最基本的近戰和遠戰配置,充其量隻能算一個是一個巨型化後的士兵。而C級機兵,則是在D級機兵為基礎上,完全強化機體的各項性能,並且擁有內藏式的能量傳輸係統,可以隨意使用大出力連接式能量武器,而非小出力的外掛式。
而從B級開始,機兵就是質的變化。所有B級以上的機兵都是特機,也就是都是按照其駕駛員本身的特性量身定做的機體。作為一種完全淩駕於CD級以上的強力機兵,B級機兵至少配備了一種獨特的,可以將駕駛員的優點完美發揮出來的裝備。這可能是遠程武器,也可能是近戰武器,也可能是一種特殊的係統裝置。
由此可知,每一台B級的機兵一旦上了戰場,那就是屬於“王牌”級的戰鬥力。對於那些“大眾臉”的CD級機兵來說,都是噩夢級的存在。這相當於剛剛經過原始覺醒,開啟了下位神器係統的機神。
如果硬要說,機兵有什麼地方是不如機神的話,那就是“成長性”。機兵一旦被製造出來,它的物理形態基本上就已經被固定下來,除非去進行強化改造,否則,除非駕駛員的駕駛技術有了顯著的提高外,機兵戰鬥力的提升幅度都不會太大。
但是,機神都不同了。機神隻要神化率沒達到極限,機神的力量就可以無限提升下去,機神本身並沒有物理形態的限製,隻要機神的禦神者有足夠的潛力,就是在戰鬥中都可以隨時變強,無限變強。
這也是帝國和聯邦為何都在爭奪機神的緣故。
機神,最終可以達到那個以現在的科學技術無法觸及的領域。也就是現時唯一可以突破科技限製的手段。因此,每一台機神在實際上就等於是一顆種子,一顆隱藏著無限力量的種子。隻要這顆種子可以順利成長下去,終究有一日可以成為一棵蒼天大樹。所以,即使兩國在交鋒,他們都不大願意將各自的機神派遣至前線,他們都不想自己一方的機神在徹底成長之前便被扼殺在戰場之上。
當然,在兩國之中也有一部分激進分子認為,戰場才是機神成長最好的催化劑,隻要經過戰場的洗禮,禦神者就能以最快的速度成長起來,因此默許了一部分禦神者進入戰場曆練。
總而言之,除非有什麼特殊情況,否則在戰場上都不可能出現過於強大的機神。更多的時候,機神是作為一種“威懾力”而存在,而不是實質上的力量。
所以,戰場始終都是機兵,戰艦,戰爭要塞這些常規武力的舞台。
拖著那兩杆作為馬克西恩王牌武器的重粒子集束炮,裏昂在戰場上異常活躍,所向披靡。不愧是為裏昂量身定做的特機,完美將裏昂異於常人的反射神經與射擊能力體現了出來。輕裝甲和簡化的武器係統雖然削弱了機體本身的防禦力和攻擊變化,卻帶來了無與倫比的機動力,攻擊力上的不足由重粒子集束炮來負責,反正以馬克西恩那強大的推進力和專門為了適應粒子炮後坐力而改進的機架,勉強能駕馭重粒子炮那強大的後座力。總的來說依然是遊擊係機兵的最佳配搭。
裏昂隨手解決了途中的幾台敵機,將目光慢慢轉去了帝國軍的主艦那個方向,從最初開始,他的目標就不是那些被追殺的零散敵軍,而是敵軍的主艦。隻要將賊首擊落,那麼場上的敵軍就不足為患了。麵臨群龍無首的情況,帝國軍在己方為主戰場上,很快便會士氣大跌,自亂陣腳。
手上的重粒子炮取用點射的話,在三次齊射之間足以破開A級戰艦的防護罩了。到時隻要注意躲避戰艦的迎擊炮火,那麼敵方的戰艦就是砧板上的魚肉,任他宰割了。現在唯一的麻煩就是那些守衛主艦的護衛艦與驅逐艦,還有留守的六成機兵。
這是帝國軍大半的戰力了,以一機突破的方法智取敵首無疑是十分愚昧而荒唐的計劃。但是著挺符合非為將者的艾力歐家人的風格不是嗎?更何況目前這個情況可謂是千年一遇的機會,帝國軍竟然沒有一台性能級別與他對等的單兵武器,這讓實行這個計劃的可行性確實提高了不少。一旦帝國軍援軍達到之後,恐怕就沒有這樣的機會了,所以說,沒辦法不幹了,不是麼?
“雖然不想那麼快便完結這邊的事回去煌京……但是,不能讓個人感情影響戰局啊。”
裏昂無奈地歎了一口氣,稍稍微調了一下機體係統的部分設定,瞄準了帝國軍主艦的方向,急衝而去。在遠處留下了些許藍光閃閃的推進火粒。
馬克西恩以別具一幟的姿態衝出了雙方主戰場的範圍,突入了帝國軍陣地的防衛圈之中。沒有想到裏昂這麼大膽的兩軍主將頓時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