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章 水字數(3 / 3)

〔47〕曲終:樂曲結束。

〔48〕拔:彈奏弦樂時所用的拔工具。

〔49〕當心畫:用拔子在琵琶的中部劃過四弦,是一曲結束時經常用到的右手手法。

〔50〕舫:船。

〔51〕斂容:收斂(深思時悲憤深怨的)麵部表情。

〔52〕蝦(há)蟆陵:在長安城東南,曲江附近,是當時有名的遊樂地區。

〔53〕教坊:唐代官辦管領音樂雜技、教練歌舞的機關。

〔54〕秋娘:唐時歌舞妓常用的名字。

〔56〕五陵:在長安城外,漢代五個皇帝的陵墓。

〔57〕纏頭:用錦帛之類的財物送給歌舞妓女。

〔58〕綃:精細輕美的絲織品。

〔59〕鈿(diàn)頭銀篦(bì):此指鑲嵌著花鈿的篦形發飾。

〔60〕擊節:打拍子。

〔61〕顏色故:容貌衰老。

〔62〕浮梁:古縣名,唐屬饒州。在今江西省景德鎮市,盛產茶葉。

〔63〕去來:走了以後。

〔64〕夢啼妝淚:夢中啼哭,勻過脂粉的臉上帶著淚痕。

〔65〕闌幹:縱橫散亂的樣子。

〔66〕重:重新,重又之意。

〔67〕唧唧:歎聲。

〔68〕嘔啞嘲哳:形容聲音噪雜。

〔69〕琵琶語:琵琶聲,琵琶所彈奏的樂曲。

〔70〕暫:突然。

〔71〕卻坐:退回到原處。

〔72〕促弦:把弦擰得更緊。

〔73〕向前聲:剛才奏過的單調。

〔74〕掩泣:掩麵哭泣。

〔75〕青衫:唐朝八品、九品文官的服色。白居易當時的官階是將侍郎,從九品,所以服青衫

古代山西詩人中,名氣最大的要數白居易了。他是繼李白、杜甫之後唐代又一位大詩人,世稱李杜白為唐代三大詩人。

白居易,太原人,出身於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俱為官,父親為朝奉大夫、襄州別駕、大理少卿,累贈刑部尚書右仆射。因其祖、父俱在河南作官,所以居家河南。白居易於唐代宗大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生幹河南新鄭縣東郭宅。武宗會昌六年(846年)八月卒於洛陽,享年75歲。

白居易出生時,李白已逝世10年,杜甫也去世2年。時代需要大詩人,白居易適逢其時。他因出身書香門第,自幼又絕頂聰明,五六歲便學寫詩,9歲便能夠辨別聲韻,加之家庭和社會給予他很大的刺激和督促,他青少年時代讀書特別刻苦。後來憶及當時讀書情況,他說:“晝課賦,夜課書,間又課詩,不遑寢息矣,以至於口舌生瘡,手肘成胝。”少年時代又曾經過顛沛流離的避難生活,對社會各方麵都有所了解。這些原因,造就了白居易這位傑出的詩人。

白居易出生不久,河南一帶發生了戰事。蒲鎮李正己割據河南十餘州,眼看還要繼續亂下去,由彭城縣令升任徐州別駕的白季庚,便送兒子白居易到南方避亂。小小年紀就離家避難,隨後南北奔走,備嚐艱辛。所以他15歲時便寫下了記錄當時真情的一首絕句;“故園望斷欲何如?楚水吳山萬裏餘。今日因君訪兄弟,數行鄉淚一封書。”後來又一首寄兄弟與妹妹的七律,也寫得較好,曆來為人稱道,詩雲:“田園寥落幹戈後,骨肉流離道路中,……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從這些詩中可見白居易當時的生活狀況和心理感受。從他家骨肉分散的情況也可以反映出當時社會動蕩不安、人民流離失所的程度。白居易的少年時代,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度過的。

白居易16歲時,已經寫出不少可以傳世的好詩,其中最有名的是五言律詩《賦得古原草送別》。據說白居易初到長安,去拜見老詩人顧況。顧況聞他名居易,便開玩笑說:“長安米貴,居恐不易。”及讀到這首詩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時,大為讚賞,說有這樣的文筆,居長安不難。這首詩,確見白居易才情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