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 我特麼!又穿?!(1 / 2)

那一夜,何進拿著與一眾謀臣商議好的進軍方案與曹操反複推敲,竟不知不覺就至天明。

可二人一個是想要開疆拓土的帝王,一個是想要實現夢想的能臣,卻皆未覺得疲倦。

一個月後,在朝廷各部門的全力配合下,可供十五萬大軍征戰所用的糧草、兵器等一應物資皆已準備齊全,大乾征西將軍曹操便正式掛帥出征,率領一眾精兵強將向西而去,去完成前朝未盡之功業。

無論古今,打仗都是國力的比拚,劉徹掏空家底才終將匈奴擊垮,而東漢與羌族相鬥百餘年,一直難分勝負。

終於在桓帝時,名將段穎被封為護羌校尉後,花了六年時間,與羌族大戰百餘場,才最終擊敗西羌大軍,斬首數萬,數千小部落投降,得牛羊不計其數。

而後靈帝時,段穎再度領兵出征,擊敗東羌之兵,並將俘虜安置於隴西等郡。

雖羌患看似平定,但代價卻是打光了王朝的家底,加上靈帝時政局混亂,大漢終於是日薄西山,也使得羌族死而不僵,依舊盤踞在涼州及邊境一帶。

若不是何進穿越改變了曆史走向,直到三國時期,羌兵還曾介入漢族內戰。

這個時空下,由於何進幾乎是以和平的方式從劉辨手中接過權力,即便是在平南之戰中,損失也不算太大,所以大乾可以說是繼承了前漢留下的全部遺產。

又經過幾年的勵精圖治、埋頭發展,如今大乾國力強盛,庫中錢糧也足夠支撐曹操與對方打一場持久戰。

這一仗必須要打,除了開疆拓土的帝王功業外,何進也是擔心羌、漢二族百餘年血仇,雖如今羌族已是不複當年,躲在邊境上苟延殘喘,可何進自己年紀也不小了,若任由羌族發展止血,一旦後世出個誌大才疏的不孝子孫,再來一出大乾版本的“土木堡之禍”豈不悔之晚矣?

所以這樣的仗與其留給後人,還不如趁著大乾如今國力強盛又將星雲集,現在便打了,也好給大乾後世之君留下一個太平疆土來。

好在曹操的綜合能力也的確十分出色,加上何進為其配備了諸多幫手,並親自前往長安坐鎮,使其隻管征戰而毫無後顧之憂。

終於在“洪武”九年,花費了近兩年時間肅清了涼州羌族,並將盤踞在邊境上的羌族殘餘力量驅逐,使大乾西北邊境千裏內不再有羌民身影,而曹操也因此如願以償被受封譙(縣)侯。

同年,何進又派張遼為帥,領北軍眾將統兵六萬北上討伐烏桓,並以並州牧呂布、幽州刺史田疇各率精兵一萬協助張遼。

次年,張遼領兵於白狼山大破烏桓主力,斬殺其主將蹋頓,而後呂布領精騎追擊,俘獲烏桓單於樓班,遼西烏桓遂被平定。

當大軍凱旋途徑幽州,受到了廣大民眾的熱烈歡迎,畢竟邊地百姓可是苦異族久矣,好不容易等到王師擊破異族,百姓們自然是走街串巷傳遞喜訊,並紛紛湧上街頭歡迎帝國的勇士們。

而人群之中,卻有一雙寂落的眼睛,它的主人正是昔日大漢皇叔劉備,此刻的他早已刑滿回到家鄉。

但自從當初戰場一別,他便再沒有去尋找過關、張兩位義弟,隻因心中那份複雜的情愫,使他無法去麵對二人,更不想去影響他們的仕途前程。

看著那雄赳赳的隊伍以及百姓們對大乾的認同,再看看髀肉複生的自己,他也隻能輕歎一句“大丈夫行於亂世,本以為即便身處逆境也可靜待天時,卻沒想到時過境遷,心中之宏圖大誌終不過是黃粱一夢,哎~”

隨即他低著頭轉身離去,消失於人群之中,仿佛從沒出現過一樣…

接下來的“洪武”十一年,即便何進內心住著的還隻是個中年靈魂,即便他魂穿後便從未疏忽過鍛煉,可依舊無法與時間抗衡。

年近七旬的他頭上已再找不出一根青絲,身體也有些佝僂了起來,可這並不妨礙他的威望到達頂點。

如今的大乾國內富庶、四海生平,邊境上也沒有哪個異族膽敢前來滋擾,何進知道有些事情已不能再拖了。

於是同年六月,他在朝中文武的陪同下於泰山封禪,同年八月,便在朝會上頒布旨意,宣稱將於次年舉辦大乾首次“科舉”。

這些年大乾已舉辦了多次武舉,不但為王朝選拔了不少人才,也在潛移默化中使得無論朝中或是民間皆適應了這樣的選材方式。

尤其是武舉中愈發內容豐富的論冊考試,實際上已經成為了優秀文士進入官場的途徑。

即便一些世家對此頗有些非議,可在何進的威壓以及無孔不入的錦衣衛配合下,無人敢采取任何措施對武舉進行阻撓。

甚至朝中早有人預測了“科舉”的問世,如今何進在朝會上正式宣布,反倒有種千呼萬喚始出來的意思。

不過何進也並沒有逼世家太緊,他沒有收回世家大族舉薦人才的權力,因為他相信,隻要平穩度過了科舉的初期,待到越來越多的寒門人才在朝堂站穩腳跟,這種更為公平的選材方式總有一天會將舉察製完全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