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五帝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祖先,傳說他們生活在距今約五千年前。三黃指伏羲氏、女媧氏、神農氏,五帝是指黃帝、顓頊、帝嚳、堯和舜。他們都是遠古時代的部落首領,賢良聖明,是後代皇帝學習的榜樣。
黃帝姓公孫,名軒轅,他一生下來就很有靈性,很小的時候就會說話,被部落裏的人視為神童。長大後,黃帝憑借機智過人、寬厚仁慈的品格被大家推舉為部落首領,率眾定居於黃河姬水流域。
當時炎帝部落也沿黃河向東擴展,與黃帝部落發生衝突。雙方在阪泉大戰三次,炎帝大敗。此後,兩大部落聯合組成炎黃部落,在中原地區占據了主導地位,成為中華民族的雛形。因此直到現在我們中國人還自稱“炎黃子孫”。
之後,在炎黃部落與蚩尤部落之間又爆發了一場驚天動地的戰爭。蚩尤是當時黃河下遊一個驍勇善戰的部落首領,因不肯率眾歸附炎黃部落,便在涿鹿(今河北涿鹿)發動了大戰。雙方調動了虎豹熊羆、風伯雨師前來助陣,霎時電閃雷鳴,天昏地暗。這場戰爭最終以蚩尤戰敗告終,黃帝從此成為中原地區名副其實的統領。
此後,賢明的皇帝不辭辛勞,帶領族人修複房屋、馴養家禽家畜、種植五穀,並觀察天文,推算曆法。黃帝的妻子嫘祖發明了養蠶繅絲,被後人尊稱為“先蠶姑娘”;黃帝的部下倉頡還奉黃帝之命創製了文字,用以記錄世間萬物。
顓頊是黃帝的孫子。他沉靜而多謀,總是教導人民種植穀物要順應四時。傳說顓頊曾與共工爭奪天下,共工敗後觸怒天地的支柱不周山,使得不周山轟然倒塌,於是日月星辰朝西北傾倒,大地向東塌陷,從而造成了天體東升日落、地勢西高東低、江河奔騰東流的氣象。
帝嚳是黃帝的曾孫、顓頊的侄子。他名叫高辛,十分有靈氣,出生不久就能自呼其名。他普施恩澤,勤儉立身,仁德而威嚴,溫和而守信,在位之時,普天之下莫不歸服。
堯是帝嚳的兒子。他仁德齊天,智慧如神,尊敬善良有德的人,使同族九代相親相愛;他發現了日出於暘穀、落於昧穀的天文現象,確定了仲春、夏至、仲秋和冬至這四個標誌季節更替的日子;他還製訂了一年三百六十六天的曆法。
堯在位的第七十年時,問部下誰能夠繼承他說的帝位。部下推薦堯的兒子丹鑤,可是堯認為丹鑤愚頑無能,不肯把帝位傳給他。於是有人向堯推薦了民間以孝悌著稱的舜。
舜名叫重華,隻是一介草民。他的父親叫瞽叟,就是瞎老頭的意思。舜的生母死了以後,瞽叟又娶一妻,生下舜的弟弟象。父親愚昧,後母頑固,弟弟桀驁不馴,他們都想殺掉舜。舜卻從不違背為子之道,孝順父母,友愛兄弟。
有一次,瞽叟讓舜登高去修補穀倉,自己卻在下麵放火燒房。舜用兩個鬥笠做成翅膀從穀倉上跳下來,才逃過一劫。後來瞽叟又讓舜挖井。待舜挖到深處,瞽叟和象一起從井口往下倒土,填埋水井。幸好舜事先在側壁鑿出一條暗道,才得以逃生。盡管這樣,舜依然對父母兄弟毫無怨言,仍是恭謹、友善地對待他們,因此名滿天下。
堯於是授予舜司徒之職,並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許配給他舜,讓她們考察舜的為人。三年後,堯發現舜的為人果然沒得說,便決定重用舜,讓他參與國家的治理工作。舜完善法典,慎用刑罰,很受眾人讚賞。二十年後,堯便讓舜代理自己的職務。又過了八年,堯逝世,天下百姓如喪父般悲痛,三年之內,四海無人奏樂,以表示對他的悼念。堯深知自己的兒子不孝,去世之前明確表示要把帝位傳給舜。舜為堯服喪三年後,又把帝位讓給了丹鑤,可是天下人不服,舜隻得順應民意,正式登上帝位。
舜在位期間,重用契、後稷、伯夷、䕫、彭祖、禹等二十二人。這些人各司其職,各盡其力,使得天下安康太平。其中,禹的功勞最大。他是舜帝時候負責治水的鯀的兒子。鯀因為治水無功被舜帝所殺,禹毅然接替父職,采用新法治理洪水。他鑿開了九座大山,治理了九處湖澤,疏浚了九條河流,辟定了九州方界,使滔滔洪水流入大海,陸地重新露出水麵。天下各方見到這種情景,都前來進貢,臣服於舜。後來舜去世前把帝位禪讓給了禹。
五帝時代揭開了中華文明曆史嶄新的一頁。禹繼位後,創建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奴隸製王朝——夏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