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沒事,就是被沙子迷了眼~”
陳振英摸了摸兩個女兒那沒有二兩肉的臉頰,心疼的說道。
“啊,那我們給娘吹吹!”
冬梅這小丫頭,說完這話便從旁邊搬來了一把椅子。
三兩下便爬到了椅子上,有模有樣的給陳振英吹了起來。
“好了、好了,娘沒事了,幸虧有我們冬梅~,我們秋菊也很好,你們倆可是幫娘幹了不少活了……”
陳振英原本隻誇了冬梅。
可在看到秋菊那羨慕的眼神時,趕忙在後麵加了一句。
在後世做阿飄的那十來年,陳振英見過很多大人教育孩子的方法。
最成功的莫過於因材施教。
對於秋菊這種膽小的,就應該多多鼓勵。
對於冬梅那種活潑的,就應該多多引導。
對於春生那種不知所謂的,就應該死揍。
老祖宗說的,棍棒底下出孝子,也不是全然沒有道理的。
陳振英沒讀過書,她也不知道後世那些個文縐縐教育孩子的方式是從哪來的。
不過後世的人都這麼用,就她那個外孫女,大學畢業後一直再給冬梅說著這些東西呢。
陳振英當時可沒少聽。
既然大學生都這麼說,那肯定就是好!
陳振英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沒成想還真成了。
秋菊在聽到陳振英的誇獎後,小眼睛一下就亮了。
小臉蛋還是不好意思的紅了。
陳振英決定以後多誇誇她,讓她多多習慣就好了。
……
秋菊兩姐妹見陳振英已然沒事了,便繼續她們之前的習慣,去收拾豬圈了。
石家的房子是依山而建的,房子與山之間有一道兩米的縫隙。
石木匠利用這個縫隙搭建了個豬圈。
豬圈的唯一出入口便是他們家的堂屋。
也不怕有人半夜會偷了他們家的豬了。
陳振英則是在收拾家裏的雜物。
過了一會兒,陳振英忙活完了。
她走到門口抬頭看了一眼太陽,摸了摸有點餓意的肚子,慢悠悠的朝著自家灶房去了。
石木匠家現在是大小四間房子。
房子都是土坯瓦房。
右邊第二間是他們家的堂屋,用作吃飯、待客之用。
右邊第一間是他們家的灶房。
灶房一分為二,前麵是灶房,後麵則是放置雜物和柴火的地方。
左邊靠近堂屋的是石木匠夫婦的房間,再往裏便是兩個女兒的房間。
兩個女兒的房間裏還放著一台石磨呢。
他們家的蕎麥粉便是用石磨推出來的。
陳振英走到灶房的時候,還是有一點記憶的。
灶房裏收拾的幹幹淨淨。
鍋碗瓢盆,除了鍋是鐵質的,其餘都是石木匠自個做的。
灶台的後方是一個大大的碗櫥,這個也是石木匠的作品。
陳振英走到碗櫥前,拿掉了橫在碗櫥把手上的木筷。
碗櫥門被拉開後,裏麵的東西便一覽無餘了。
碗櫥分為上下兩層,上層角落的瓦罐裏放著五個雞蛋、邊上是一小瓶菜籽油和一罐鹽巴。
下層放置了兩個布袋子。
陳振英打開看了看,一個裏麵裝的土豆、紅薯,另一個則是蕎麥麵。
說是蕎麥麵,其實不過是蕎麥麩!
蕎麥麩與蕎麥麵最大的區別就在於粉量。
蕎麥麩是麥殼與少數麥粉的混合物。
而蕎麥麵裏麵的麥殼與麥粉比例是一比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