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倪家有喜(1 / 1)

東海市,奉賢路的一棟大宅中,倪家二大爺坐在院子中槐樹下。東海市的夏末初秋,夏氣還沒退散,老院子裏的槐樹枝繁葉茂,樹上三兩知了吱吱喳喳,人閑桂花落,這大概是倪二爺老年平淡的一天。他嘴裏哼著小曲,手裏盤著猛獁手串,這串兒他握得很緊很緊。

話說這猛獁手串,是牙雕中的經典一脈。牙雕有著悠久的發展曆史,猛獁象牙作為優質的象牙材料,憑借著質感光滑、可以合法買賣的特點,贏得了廣大收藏者的青睞。行家都知道,猛獁象牙是一種非常堅硬的東西,但是收藏過程中需要仔細保養,其實,往往越是堅硬的東西,反而越脆弱,越需要仔細嗬護。

這串猛獁象牙,倪二爺愛不釋手。不僅是作為冰河遺珍,更是孫子倪友亮在自己八十大壽那天送給他的。

倪二爺是上世紀三十年代生人,東海市出了名的拆遷戶,人稱倪百萬。東海市的拆遷政策經曆了三個階段,前兩個階段的拆遷價格普遍顯著低於市場價,就是說你還不如把房子當二手房賣掉。而要想拿到高價,就全靠自己爭取。而倪二爺就是個為自己爭取的人,上個世紀的風雨飄渺,體現在倪二爺臉上的溝壑中。一些塵封的往事,那是二爺夜深人靜手裏盤著的物件,或者是叫回憶。

倪二爺祖上世代貧農,在1952年底,我們國家土改基本完成,三億多農民分到了土地,廣大農民成為了土地的主人,在政治和經濟上翻了身。二爺兄弟姐妹有八人,在時代的進程中沒了四個,幾個兄弟出走他鄉,留下的倪二爺繼承了兄弟們的土地,每當想到這些陳年往事,倪二爺總是掏出口袋中的手絹擦拭眼角的淚水。

倪家祖上無地,代代的觀念是:修大房,旺子弟。這一觀念加上時代的洪流的推波助瀾之下,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倪家興旺自然而然。倪二知道自己家大業大,然而年邁之年,貪欲已然戒斷,所求無非兒孫滿堂,家族興旺,子孫後代有出息。倪二爺膝下有兩個孩子,倪克勤和倪克儉。倪二爺的一大憾事就是大兒子倪克勤至今未有子嗣。

一切的希望就在二兒子身上。倪二爺二兒子倪克儉,五十多歲,是東海第一中學的校長,其子倪友亮剛剛從國外讀完碩士研究生歸來,自己打點了點關係,孫子也進入了東海著名的國企康德集團。一個多月前,在自己八十大壽宴會上,盡管來了很多東海的風雲人物,文人政客,但倪二爺最高興的還是孫子帶來了新的女友,聽說二人已經進入了談婚論嫁的年紀,這讓倪二爺想到了“四世同堂,天倫之樂”。對一個家庭而言,四世同堂,是兒孫滿堂、膝下承歡的天倫之樂,是倪家血脈的延續;而對於倪家的家業來說,四世同堂,則意味著自己後繼有人,所得之物有所寄托。

東海的秋天,總是風雲莫測,中午過後原本晴朗的天空變得烏雲密布,一聲驚雷,一股氣息,卡在了咽喉,院子裏的老槐樹掉下來幾片葉,老躺椅的擺動變得不再規律。院中老人的白色手串串珠散落一地。嘀嘀嗒嗒,四散跳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