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不僅對詩文書法造詣極深。而且對烹飪技藝也頗有研究, 還善於把飲食與文化有機地結合起來, 形成一道獨特的美食文化風景線 , 是位造詣頗深的美食家。
這要從頭說起。蘇軾的家鄉四川,從秦代開發以來,即被稱為天府之國,這裏以豐富的物產成為曆代國家的糧倉。
物產的豐富也帶動了美食的發展,辣椒還要有數百年才能傳入中國,因此那時的川菜並不似今天的麻辣,但鮮嫩肥膩的風格已初露端倪,尤以淡水魚與豬肉的做法天下聞名。
而蘇軾的母親不僅是一位能讀懂《漢書》的才女,更是一位廚藝好手,川人尚食的傳統與母親的熏陶,使蘇軾也有了一項愛好——烹飪。
而北宋年間多彩的民間生活也為東坡提供了施展身手的舞台。
北宋年間,商品經濟迅速發展,飲食文化日漸豐富,餐具和廚具品質也大大提高。
雖然蘇東坡因「一肚子的不合時宜」在政壇上頗為坎坷不順,但北宋高度成熟的市井飲食文化,卻讓飽受官場磨難的蘇東坡在人間煙火氣中找到了慰藉。
《東京夢華錄》一書也記載了汴梁飲食店鋪的繁榮:
集四海之珍奇,皆歸市易,會寰區之異味,悉在庖廚。
凡飲食, 時新花果, 魚蝦鱉蟹, 鶉兔脯臘, 金玉珍玩衣著, 無非天下之奇。
同樣,在《老饕賦》裏,蘇東坡以絢爛之筆,給我們描繪了一桌豐盛的宴席:“嚐項上之一臠,嚼霜前之兩螯。爛櫻珠之煎蜜,滃杏酪之蒸羔。蛤半熟而含酒,蟹微生而帶糟。”說穿了,菜肴不過是豬脖子肉、秋蟹、蜜餞、羊肉、蛤喇,這些東西在當時都不算名貴。可見,蘇東坡的美食不是奢侈糜費型的,而是經濟實用型,適於普及大眾。蘇東坡實在是一位平民美食家。
蘇軾受小人的誣陷,即所謂誣蔑皇帝的“烏台詩案”,下獄並被貶至湖北黃州,做了地方武裝副部長(團練副使)。靠著微廉的俸祿,無法養活家人,他便在黃州城外的東坡上開荒種地,學自己的偶像唐代的白居易,而自號“東坡居士”。自此,人們便稱其為一蘇東坡。即使生活艱難,蘇東坡也抱著極為樂觀的心態,繼續著他的美食生活。他在《初到黃州》一詩中寫道“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這哪裏能看出被貶官的悲哀,分明是一副賞美景、嚐美食的好心情。
蘇東坡初到黃州,發現當地豬肉便宜,“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但“富者不肯食,貧者不解煮”(《豬肉頌》)。於是他買來肉,洗淨切塊入鍋,燉至肉爛,淋以醬油,拌以薑蔥蒜八角紅糖等,做出的肉,濃油赤醬,色香味俱佳。這便是名頭很響的“東坡肉”。
被貶至偏遠的海南時,對於海南取之不盡的生蠔,他特地研製了烹飪方法,一是把生蠔肉與漿加上水和酒一起蒸煮;二是取蠔肉燒烤,肉熟後隨口咽下:
海蠻獻蠔, 剖之,得數升,肉與漿入與酒並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
最早的碳烤生蠔,由此誕生 。
即便是人人退而避之的嶺南,也逃不過吃貨的手掌: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