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春秋戰國(1 / 3)

01:00

春秋戰國是什麼朝代?

春秋戰國

中國曆史時期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8個義項

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百家爭鳴、人才輩出、學術風氣活躍的時代。[1]是中國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東周在戰國後期(公元前256年)為秦國所滅,所以春秋戰國時期在時間上並不全然包含在東周王朝裏麵。

春秋戰國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春秋時期,簡稱春秋,指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是屬於東周的一個時期。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另一說認為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春秋和戰國的分水嶺是韓、趙、魏三家滅掉智氏,瓜分晉國為標誌。

戰國時期簡稱戰國,指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曆史上東周後期至秦統一中原前,各國混戰不休,故被後世稱之為“戰國”。“戰國”一名取自於西漢劉向所編注的《戰國策》。

西周時期,周天子保持著天下共主的威權。平王東遷以後,東周開始,周室開始衰微,隻保有天下共主的名義,而無實際的控製能力。中原各國也因社會經濟條件不同,大國間爭奪霸主的局麵出現了,各國的兼並與爭霸促成了各個地區的統一。因此,東周時期的社會大動蕩,為全國性的統一準備了條件。

中文名

春秋戰國

外文名

the Spring and Autumn;warring state period

相關朝代

東周

起止時間

前770年-前221年

主要國家

齊,楚,燕,韓,趙,魏,秦,晉,等

相關視頻

更多

7.9萬播放|01:37

大雍是哪個朝代?

秒懂百科硬核

437.1萬播放|01:36

一分鍾了解春秋戰國及國家

養哇教育

4千點讚

5萬播放|13:58

一口氣看懂春秋戰國:549年亂世,權力分配定興衰!

王山水讀通鑒

1萬點讚

6157播放|02:33

春秋戰國時期,戰國七雄所擁有的特種部隊

回顧老曆史

92播放|14:22

春秋戰國時代,秦國是如何用智慧連橫,打破各國合縱的封鎖?

李樹勇書場A1

21.8萬播放|03:27

春秋戰國-下 動畫解說中國曆史-戰國七雄

看曆史漲知識

2.3萬播放|04:24

春秋戰國中的戰國七雄都有哪7個國家,對這7個國家都了解嗎?

有紳士風度的唐老鴨

2.5萬播放|15:16

“春秋戰國”到底能有多精彩?!

勇敢的永

2萬點讚

2.4萬播放|04:10

絕世鋒芒,盤點古代的超級軍隊!【春秋戰國篇】

雲傾的世界

8702播放|01:04

春秋戰國時期鄭國有哪些精彩表現?

戰爭史

查看更多

相關星圖

春秋戰國曆史名人

共28個詞條

6.0萬閱讀

田文

田文(生卒年不詳),即孟嚐君。媯姓田氏,名文,又稱文子、薛文、薛公。戰國時齊國臨淄(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人。父親靖郭君田嬰子,祖父齊威王。後得父賞識令主持家務,廣羅賓客,名聲聞於諸侯。父死襲封於薛(今山東省滕州市張汪鎮官橋鎮境內)。食客數千人,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乃至雞鳴狗盜之徒,無貧貴賤,皆招致之。齊湣王時,任齊相,采取遠交近攻策略,聯合韓、魏攻楚、燕。齊湣王七年(前294年)因田甲叛亂事,田文退居薛邑。齊湣王十七年(公元前284年),田文任魏相,發兵聯合燕、趙攻齊。齊襄王繼位後,他居薛,中立於諸侯,無所屬。死後諸子爭立。齊、魏共滅薛,絕嗣無後。或傳一度入秦為相,遭讒被囚,賴其賓客盜狐白裘以賂秦昭王幸姬,才得以出關逃回。

申不害

申不害(前385年-前337年),亦稱申子。鄭國京(今滎陽東南)人。戰國晚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家,百家爭鳴中的代表人物。申不害初為鄭國地位卑微的臣子,出身低賤。前351年,韓昭侯滅鄭後,任申不害為相,主持改革。申不害首先收回了貴族的特權,加強了君主的集權統治,同時大力推行“術”治,加強對官吏的考核和監督。進行軍事改革,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鼓勵百姓開墾荒地,重視手工業的發展。 申不害的改革使韓國實力得到顯著增強,出現了“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的局麵。前 337 年,申不害卒於韓都。申不害的政治思想以重“術”著稱,強調駕馭和管理群臣百官在政治統治中的極端重要性。申不害的“術治”思想豐富了先秦法家學派的政治思想,為戰國後期韓非整合法家理論體 係提供了重要思想資源,在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著錄有《申子》六篇,後亡佚。

百裏奚

百裏奚(約公元前725—前621年),薑姓,春秋時期虞國(今山西平陸北)人,百裏氏,名奚,字子明,號五羖大夫。春秋時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百裏奚本是虞國大夫。晉獻公假途伐虢後,滅亡了虞國,俘獲百裏奚。作為秦穆公夫人(穆姬)的陪嫁奴隸送到秦國。百裏奚逃離秦國,跑到楚國宛邑。秦穆公用五張黑羊皮從市井之中換回後,進入秦國成為大夫,人稱“五羖大夫”。主持秦國國政期間,百裏奚“謀無不當,舉必有功”,輔佐秦穆公倡導文明教化,實行“重施於民”的政策,內修國政,外圖霸業,開地千裏,稱霸西戎,統一西北地區,促進了秦國的崛起。這一時期,秦孝公稱之為“甚光美”的時代。史載百裏奚“三置晉國之君”“救荊州之禍”“發教封內,而巴人致貢;施德諸侯,而八戎來服”,使秦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為秦國崛起和統一六國奠定了牢固基礎,堪稱一代名相。秦穆公三十九年,百裏奚去世。

查看更多

先秦重要的幾個時期

共4個詞條

5.2萬閱讀

夏朝

夏朝(約公元前2070年—約公元前1600年),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製朝代。一般認為夏朝共傳14代、17後(夏統治者在位稱“後”,去世後稱“帝”),建立者為大禹,亦又說是啟,定都陽城(今河南鄭州登封)。根據史書記載,禹本來傳位於益,但益卻讓位給禹的兒子啟,這段曆史被看作是中國曆史上“家天下”的開始。從夏朝的建立開始。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與夏後氏中央王室在血緣上有宗法關係,政治上有分封關係,經濟上有貢賦關係,大致構成夏王朝的核心領土範圍。夏時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數量的青銅和玉製的禮器,年代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青銅時代初期。夏朝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東至河南省、山東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處,南達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這個區域的地理中心是今河南偃師、登封、新密、禹州一帶。經夏商周斷代史研究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初步勾勒出了公元前2500至前1500即堯舜時代到夏商之際的社會圖景。中原地區包括禹都陽城(今河南鄭州登封王城崗遺址)在內的夏朝時期六座規模大、等級高的中心性都邑被列入了研究重點。河南洛陽偃師二裏頭遺址的發現揭開了古老“夏都”的神秘麵紗,如今二裏頭遺址為夏朝都城遺存已逐漸成為學界共識。

商朝

商朝(約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是中國曆史上的第二個朝代,也稱殷商,是中國第一個有直接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的王朝。商朝經曆了三個大的階段。第一階段是“先商”;第二階段是“早商”;第三階段是“晚商”,前後相傳17世31王,延續500餘年。商族是興起於黃河中下遊的一個部落,傳說它的始祖契與禹同時。夏朝方國商國君主商湯率方國於鳴條之戰滅夏後,以“商”為國號,在亳建立商朝。之後,商朝國都頻繁遷移,至其後裔盤庚遷殷後,國都才穩定下來,在殷建都達273年,因此商朝又被後世稱為“殷”或“殷商”。盤庚死後,王位由其弟小辛繼立。小辛死後,傳弟小乙。小乙死後,繼立的是自己的兒子武丁。在武丁統治的五十幾年間,是商王朝最為強盛的時期。商朝的末代君主帝辛於牧野之戰被周武王擊敗後自焚而亡。商朝的王位繼承製度,前期為兄終弟及,後期為典型的父死子繼。商朝處於奴隸製鼎盛時期,成湯時期的國家權力已經初步確立,奴隸製的社會秩序亦已穩固。奴隸主貴族是統治階級,形成了龐大的官僚統治機構和軍隊。甲骨文和金文的記載是已經發現的中國最早的成係統的文字符號。商朝勢力範圍以內和以外分散有許多遠較商族落後的方國。其中最為強大的是西北和北方的舌方、鬼方、土方和羌方。考古證明商代遺址不僅分布在黃河中、下遊,而且向南已達長江以南,向北則在長城以北的廣大地區均有分布。

西周

西周(前1046~前771年),中國曆史朝代。從周武王滅商到幽王亡國, 共傳12王11代。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武王滅商,建國號為周,定都於鎬(陝西長安灃河以東),周成王親政後,營造新都成周(河南洛陽),宅茲中國、大封諸侯,還命周公東征、製禮作樂,加強了西周王朝的統治。周成王、周康王統治期間,社會安定、百姓和睦、“刑錯四十餘年不用”,史稱“成康之治”。周懿王繼位後政治日趨腐敗,國勢不斷衰落,由於西戎屢次進攻,被迫將都城遷犬丘(陝西興平東南)。周厲王前後, 私有土地日益發展, 公元前841年的國人暴動預示著奴隸製危機的到來, 王權從此衰落。周宣王不籍千畝, 標誌著井田製在王畿內的崩潰。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和申侯殺死,次年周平王東遷洛邑,東周開始。西周是中國奴隸社會的鼎盛時期,社會生產力比之商代更加提高,農業繁盛, 文化也進一步發展。宗法製和井田製是當時最基本的社會政治製度和經濟製度。周王朝強盛時,勢力所及,南過長江,東北至遼寧省,西至甘肅省,東到山東省。

查看更多

名稱起始曆史疆域政治軍事經濟文化藝術社會TA說參考資料

名稱

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得名,是因魯國編年史《春秋》而得名,相傳《春秋》為孔子修訂,直至今日學術界對此說尚有諸多質疑,並無統一觀點。

“戰國”一名取自於西漢劉向所編注的《戰國策》。

起始

這部書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曆史,共二百四十二年。後史學家為了方便起見,一般從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東周立國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公元前477年)或四十四年(公元前476年)為止【也有學者認為應到《左傳》記載之終(公元前468年)、三家滅智(公元前453年)或三家分晉(公元前403年)】,稱為“春秋時期”。春秋時期之後是戰國時期。

孔子卒於公元前479年,春秋戰國的分界線是以孔子去世那一年為界限,之前的為春秋,之後的為戰國。由於周敬王姬匄於公元前476年去世,為了紀年方便,所以就以公元前476年為界,之前的為春秋,之後的為戰國。

春秋時期,政治上,各種改革,變法連接不斷,而成功進行變法的國家則強大起來,通過這種政治變革周這段曆史時期的再次劃分,隨著時間的發展,這種觀點得到了其支持者的完善和補充。在前403年之前發生的重大曆史事件,有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滅吳,和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史記》的觀點因包括了如上重要的曆史事件而得到多數采納。而戰國時期的結束是在秦統一中國(公元前221年)。

曆史

春秋紛爭

參見:春秋

《春秋》從公元前722年開始,至公元前481年結束。曆史上通常將周平王東遷至三家分晉之間的曆史時期稱之為“春秋”時代,這段時間基本上和《春秋》一書記事所跨時間相同。

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以後,西土為秦國所有。它吞並了周圍的一些戎族部落或國家,成了西方強國。在今山西的晉國,山東的齊、魯,湖北的楚國,北京與河北北部的燕國,以及稍後於長江下遊崛起的吳、越等國,都在吞並了周圍一些小國之後,強大起來,成了大國。於是,在曆史上展開了一幕幕大國爭霸的激烈場麵。

首先建立霸業的是齊桓公。他任用管仲,改革內政,使國力強盛。又用管仲的謀略,以“尊王攘夷”為號召,聯合燕國打敗了北戎;聯合其它國家製止了狄人的侵擾,“存邢救衛”。公元前656年,齊國與魯、宋、鄭、陳、衛、許、曹諸國聯軍侵蔡伐楚,觀兵召陵,責問楚為何不向周王納貢。楚的國力也很強盛,連年攻鄭。但見齊桓公來勢凶猛,為保存實力,許和而罷。以後,齊桓公又多次大會諸侯,周王也派人參加會盟,加以犒勞。齊桓公成為了春秋五霸之首。[2]

齊國稱霸中原時,楚國向東擴充勢力。齊桓公死後,齊國內部發生爭權鬥爭,國力稍衰。楚又向北發展。宋襄公想繼承齊桓公霸業,與楚較量,結果把性命都丟了。齊國稱霸時的盟國魯、宋、鄭、陳、蔡、許、曹、衛等國家,這時都轉而成了楚的盟國。

正當楚國想稱霸中原之時,晉國勃興起來。晉文公回國後整頓內政,增強軍隊,也想爭當霸主。這時周襄王被王子帶勾結狄人趕跑,流落在外。晉文公以為是“取威定霸”的好機會,便約會諸侯,打垮王子帶,把襄公送回王都,抓到了“尊王”的旗幟。公元前632年晉楚兩軍在城濮大戰,晉軍打敗了楚軍。戰後,晉文公在踐土會盟諸侯,周王也來參加,冊命晉文公為“侯伯”(霸主)。[3]

晉楚爭霸期間,齊秦兩國雄踞東西。春秋中葉以後,楚聯秦,晉聯齊,仍是旗鼓相當。但爭霸戰爭加劇了各國內部的矛盾,於是出現了結束爭霸的“弭兵”。公元前579年,宋國約合晉楚訂了盟約:彼此不相加兵,信使往來,互相救難,共同討伐不聽命的第三國。「弭兵」反映了兩個霸主之間的勾結與爭奪,也反映了一些小國想擺脫大國控製的願望。公元前575年晉楚於鄢陵大戰,楚大敗;公元前557年晉楚於湛阪大戰,楚又敗。這一期間,晉秦、晉齊之間也發生過大戰,晉獲勝。公元前546年,宋國再次約合晉楚(弭兵),參加的還有其它十多個國家。會上商定:中小國家此後要對晉楚同樣納貢。晉楚兩國平分了霸權。[4]

當晉楚兩國爭霸中原時,長江下遊崛起了吳、越這兩個國家。晉為了對付楚國,就聯合吳國。吳、楚之間多次發生戰爭。公元前506年,吳國大舉伐楚,節節勝利,一直打到楚都。從此,楚的國力大大削弱。在晉國聯吳製楚時,楚國則聯越製吳,吳、越之間戰爭不斷。吳王闔閭在戰爭中戰死,其子夫差立誌報仇,大敗越王勾踐,並率大軍北上,會諸侯於黃池,與晉爭做盟主。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積蓄力量,乘吳王夫差北上爭霸之機,發兵攻入吳都。夫差急忙回歸,向越求和。不久,越滅吳,勾踐也北上會諸侯於徐州,一時成了霸主。公元前316秦滅巴蜀。

所以,春秋實際上有七霸,與戰國的七雄總量相當。

春秋時期各國的兼並與鬥爭,促進各國、各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也加速了不同族屬間的接觸與融合。經過這一時期的大變動,幾百個小國逐漸並為七個大國和它們周圍的十幾個小國。

詳解春秋五霸的評選標準

寒鯤

讚395

閱讀2.6萬

奮發圖強自封為王!兩千多年前的世界超級大國這般煉就

朝文社社長

讚17

閱讀1151

春秋圖霸:齊桓公小白仇將恩報,開啟稱霸之路

知曆史工作室

讚26

閱讀3479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混戰民不聊生,為何沒見周天子出兵鎮壓呢

曆史大學堂

讚89

閱讀2.2萬

戰國形勢

參見:戰國

戰國時代的形勢是:楚在南,趙在北,燕在東北,齊在東,秦在西,韓、魏在中間。在這七個大國中,沿黃河流域從西到東的三個大國──秦、魏、齊、在前期具有左右局勢的力量。

戰國七雄

從魏文侯開始至公元前四世紀中葉,是魏國獨霸中原的時期。魏的強大,引起韓、趙、秦的憂慮,它們之間摩擦不斷。公元前354年,趙國攻衛,魏視衛為自己的屬國,於是出兵攻打趙都邯鄲。趙向齊求援,齊派田忌救趙,用孫臏之計,襲擊魏都大梁。時魏軍雖已攻下邯鄲,不得不撤軍回救本國,在桂陵被齊軍打敗。次年,魏、韓聯合,又打敗齊軍。公元前342年魏攻韓,韓向齊求救,齊仍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設計將魏軍誘入馬陵埋伏圈,齊軍萬箭齊發,魏國大將龐涓自殺,魏太子申被俘。這就是著名的馬陵之戰。由此造成了齊、魏在東方的均勢。

秦國自商鞅變法以後,逐漸成為七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於是向東擴展勢力。先是打敗了三晉,割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後又向西、南、北擴充疆土,到公元前四世紀末,其疆土之大與楚國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