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逆境中的思考(1 / 3)

“孩子,即使你不擅長於生活,也要善待自已啊!”這句話是張哲明的父親說的。確切地說是兩年前張哲明的父親在破產之後,對著無法適應現實、逃避現實的張哲明說的,而它是一個“誠懇的忠告”。父親是偉大的,因為他給予了孩子們逆境中生存的勇氣。此時此刻,張哲明回憶著父親說話時的情景和那雙眼神裏所流露出來的企盼,回味著父親用心良苦、意味深長的話。他沉呤良久,觸動頗多,一時激動得說不出話來。

破產後,父親並沒有意誌消沉、萎靡不振;而是東奔西走、上下奔波,雄心不改地意圖東山再起。然而世態炎涼、人情薄淡,昔日那些所謂朋友相稱的人一個個推三阻四、避而不見,如同躲避瘟神,一下子都人間消失了。結果幾個月折騰下來,父親不但一無所獲,反倒是消耗了不少時間和精力。

不過就在這節骨眼上,倒是幾個窮親戚雪中送炭,東拚西湊地拿了些錢送到了父親的手裏。雖然錢不並多,但是倒也夠擺個小攤檔,做做小生意養家糊口。事情雖然尷尬,但是生活逼人來,到了這份上父親也隻好務實地做起了小生意,整天起早摸黑地忙碌著……。就這樣,父親用務實的生活態度基本上解決了全家上下吃飯的問題。

父親的影響是巨大的,他的舉動給了張哲明上了人生最好的一課。所以每當想起破產後,父親為全家上下奔波、早出晚歸的情景,張哲明在心裏就會響起一個忠告:貧窮雖然是一件困厄人的東西,但是經由自己的努力而脫離貧窮卻是一件快樂的事。再者還有一個誠懇的忠告便是:學會自己走路吧!因為你即將麵臨各種各樣的磨難和考驗。

也就是在家庭陷入困境的時候,張哲明逐漸懂事起來,開始立誌培養自己堅強的性格與獨立更生的能力,用思想武裝自己,用信念堅定信仰。時至今日,張哲明回想起父親的話和那段經曆,他感到非常的欣慰,也非常的沉重:欣慰的是自己有一位好父親,沉重的是他們全家還沒有從繁重的債務之中解脫出來……。

夕陽隕落,天色昏沉。

張哲明踏著黃昏的落葉,沿著街道漫步而行……。可是突然之間,他裹足不前了;隻見他充滿感觸地仰望著樹上的紅色楓葉,目光凝重、眼神憂鬱,爾後就發出了一陣長籲短歎的感慨。感慨之餘,難以開懷的他喃喃自語道:“生活的苦厄與人生的磨難升華了一種力量;抗爭的力量。”

為此對於生活上的困境,過於早熟的張哲明隻能輕描淡寫地說:“啊!生活!”

張哲明畢業了!

青澀的他在清貧艱苦的環境中完成了自己的學業,從校園裏走了出來,內心矛盾地步入了社會,開始了自己在社會上實踐接人待物的能力與為人處事的過程。雖然他毫無社會的閱曆和生存的經驗,不過他卻注重“人格的健全”與“心靈的健康”,利用“自覺的意識”認識到了生活的定律與個人的使命所在。所以在現實的麵前,他直接對著人生做了一次非常清晰的審視:第一;做一個有卓越貢獻的人。第二;做一個平凡無奇的人。第三;做一個罪惡的人。

這是一個“思想兩極分化”的社會。張哲明心知肚明地知道在這種環境的“社會價值觀傾向”麵前自已有三種選擇,而生活也必須這樣時時刻刻地警醒自已。

像許多正在生活著的青年人一樣,張哲明對末來充滿了向往與渴望。他憧憬著,他追求著,也痛苦著,快樂著——那生命,是一次對自我認識的過程。而具備“生命意識”的人,他也將知道如何超越自我,從黑暗之中走向光明,從而取得人生的成功。

啊!青年人,請時刻警醒自己的靈魂吧!

因為你的人格正在成長,所以你要嚴謹的在固有的人格基礎,盡最大限度地發展他的多樣性、連貫性和和諧性,小心謹慎著不讓它破裂為彼此分散、各行其事、相互衝突的係統。

秋風四起,敗絮飛揚,仿若一首挽歌。

張哲明看著這個草盡木稀、萬物皆枯的世界,麵對著那些蕭條的景象,心中泰然處之;畢竟他已經是一個青年人,他明確地知道自己將要學會麵對一切。是的,我將要學會麵對一切

,那麼我應該怎樣去生活,體現自己的價值呢?

這時,張哲明背靠著一棵光禿禿的楓樹,心中無喜亦無悲。但他一閉上眼睛,那眼前的時光便一下子回到了兩年前那個陰霾的傍晚。

兩年前的一個傍晚,張哲明在這條街道上遇見了一位令他終生難忘的朋友——張哲明在迷失自我、偏執消沉的日子裏遇見了許曾輝。

許曾輝的出現是一件石破天驚的事。畢竟他已經足足“失蹤”整整三年多了。而在三年多的時間,他一直是杳無音信的,就像一滴水在人間蒸發了。不過更令人想不到的事,當張哲明再次遇見他時,他卻是一名狼狽邋遢的“流浪漢”。

站在街道上,張哲明瞪大了眼睛審視著許曾輝,審視著落魄不堪、神情苦徨的許曾輝;那現實的巨大反差讓他深感震撼,因為摯友許曾輝的遭遇比自己更加落魄。隻見他穿著一髒兮兮的長袖襯衫,挽著袖子,敞開了胸口,滿臉漆黑,一臉苦惶的神情;其形象就像是一個越獄逃跑的囚徒。無論是在穿著上,還是在精神上,許曾輝都憔悴失落得不成人形,沒有了人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