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尋風水師途中遇險(1 / 3)

蒼山如黛,河洛婉延,兩個年輕人正肩挎包袱行走在鞏滎古道上。這年是1906年,滿清政權像一個白發髫髫的老人正步履蹣跚地走向他生命的最後歲月。雖時值正午,驕陽似火,但陣陣山風徐徐而來,倒也不覺得特別炎熱。

走在前麵的青年叫劉鎮華,後麵是他的二弟劉鎮乾。兩人奉父親劉壽山之命,前往開封尋訪風水名家,準備為自家選一塊宅地另建新屋。

自劉鎮華七弟和三妹相繼出生後,家中七個兒子加三個女兒,使得原三間大瓦房的祖宅不敷使用,擁擠不堪,這才讓小商人出身的劉壽山萌生另建新屋的念頭。

滿清晚期,天下早已糜爛,中原之地更是兵荒馬亂,天災水患頻乃,生意自然十分艱難;劉鎮華還是幼年時,家道就已中落,全家僅靠幾畝祖傳薄田維持生計。但家境雖難,劉壽山另建新屋的決心卻十分堅決。他打算尋一塊價格低廉的荒地作為新宅地,再賣掉原祖屋,這樣宅地差價就可以貼補掉大部分的建房費用,家中積蓄應能對付其餘部分的花費,這樣當能實現自己的計劃。

但修建陽宅這種事對時下的中國老百姓來講,可是頭等一的大事,關係到全家生死榮辱,半點也馬虎不得,需要和選陰宅地一樣慎重。首先得延請風水名師勘測地形,尋找能夠藏風聚氣的好宅地,要求陽宅地環境位置好,建設格局好,另外還要有氣勢。

劉鎮華身為家中長子,自然延請風水名師的重任就落在他肩上。時年二十三歲的他就已顯得早熟,聰明練達;在家鄉河南鞏縣(今鞏義市)神堤村更是小有才名, 鎮華自幼由父親教授《四書》、《五經》,17歲時考中秀才,驚羨全村。然晚清科舉已名存實亡,讀書致仕眼見得完全不可能了,彷徨的他也終日無計地賦閑在家,不知前途。

這次父親命二弟陪同他,兄弟兩人前往開封,因劉鎮華的叔父劉維祥在開封行醫,屆時可以提供幫助。這開封可是古都大城,藏龍臥虎之地,當不難尋得術數奇人。

古道在山嶺上回旋盤折,這道橫嶺聳立在河洛鎮南部,當地人叫它牛鍵脊。隻因山勢遠看好像鳳凰展翅,所以古代又稱此嶺為鳳凰城。 這條鞏滎古道在鞏縣當時就這一條路,是從古至今人們從開封到洛陽的必經之道,可謂咽喉之路,所以無論是尋常旅客還是達官貴人都從這條路上走。

看看午日漸漸西斜,兄弟兩人饑渴難耐,便加快步伐前行趕店。又走了大約二十裏山路,前麵路旁依山建有數間草棚,門前挑著一藍底白字的小旗,上書“迎客來”三字,終於到了一家客棧。

此地名叫“官店”,地名的由來是因原來到這裏是前不著村後不著店,所以後來官家在這裏建了一個店,住宿、喂馬,所以叫官店。店的南部這道山坡叫明月坡,位於牛鍵脊的南部。古時候,這裏坡陡難行,又俗稱瞪眼坡。

當下兄弟兩人快步走進店中,選了一副靠近門口的桌椅,舒服地坐下來,將隨身包袱放在身邊條凳上,大呼:“掌櫃,人呢?”

“來了”,隨著一聲應答,一個四十歲上下的精瘦漢子從草棚後廚房走出來,肩上搭著一條抹布,走到兩人桌旁邊擦拭桌子邊問:“客人要點什麼?”

“一壺熱茶,二斤餅,一碟鹹菜”。二弟劉鎮乾搶著回答,“要快”。

“好勒,馬上就來”,掌櫃轉身走進廚房,不一會就和一個婦人端著托盤將食物和茶擺在桌上,婦人擺上碗碟,替客人倒上茶,說聲“客人慢用,有事叫我們當家的”,說完就和掌櫃到屋後忙碌去了。

兩人將滿滿一杯茶一仰脖子就灌了下去,呼聲:“痛快”,然後撕開大餅大嚼。

兄弟兩人正在狼吞虎咽之際,突然耳旁傳來一聲驚奇:“咦,怪哉!”

劉鎮華聞聲轉頭,不由眼睛一亮,隻見屋角坐著一個五旬老者,相貌清臒,須發皆白,身旁牆壁倚著一杆布幡,左書:“窮究先天之術”,右聯“洞悉人間禍福”;桌上一碟小炒羊肉,一碟鹽煮花生,一壺酒。這老者顯然是一名江湖術士,正端著一隻酒杯,滿臉驚訝之色地瞪視著劉鎮華。

當下劉鎮華又驚又喜,驚者不知自己有何古怪讓這老者如此吃驚,喜者是自己前往開封尋找風水術士,不想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竟然在這半路上讓他碰見一個。適才兄弟兩人急急走入棚屋,光線陡暗,眼睛沒能適應,竟然沒發現屋角暗處還坐著一個人。

劉鎮華馬上就想和老者攀談,一來是想摸摸此翁術術水平,二來他也急欲知道老者詫異的原因,所以隨即起身走向老者桌席,拱手一禮:“學生劉鎮華,不知先生有何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