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小磕磕絆絆長到兩三歲的時候,每年初冬到開春的時候多了一項任務,鼓了蒙古大夫的腰包,癟了爸媽的錢袋以及奉獻細嫩短胖胳膊一雙。此項長期任務直至二小芳齡十五歲在才告一段路,起因不過是因為二小同學年幼無知貪嘴多吃了一勺雞蛋糕而已——還就她一個人有事,這不就是傳說中的倒黴催的麼......
關於二小同學的眾多光輝事跡,在這裏不再一一敘述——因為實在是沒什麼可說,不外乎是事事都比鄰居家的小丫頭差點,倒不是說二小智商有問題,我們通常把這種情況叫做“懂事比較晚。”
玩到什麼程度呢?人家比丫小一歲,都知道穿鞋分左右腳了,丫還是穿著“鴛鴦”鞋出門,俗稱的不分左右。二小她媽看得比較開,知道自己家的這個玩意什麼秉性,幹脆放開了手腳,隨便她滿世界的亂瘋。
因此,二小的童年總也和泥巴分不開。
時光流轉,二小也終於到了上幼兒園的年紀,二小她媽著實鬆了口氣,心想老娘再也不用看你們姐倆在我眼前掐架了。
對,估計不是獨生子女的娃子們都有過這樣的經曆,小時候玩具、好吃的、好喝的、好穿的總也不夠,因為總有那麼一個人,你打不過、攆不走,就那麼死皮賴臉的跟在你身後,啥都跟你搶,哪怕你手上拿的是塊泥巴,她也覺得你手上的就是比自己的要好。
當然,這段感受一般來自家裏的老大,二小她姐堅持認為在先來後到的時間順序上自己占盡先機,所以好東西都是自己的,後來的多餘哪來的回哪去.......
然後這姐倆開始了三天一大掐兩天一小掐的和諧友好促進姐妹感情的激烈運動。
當人每次都以二小的失敗而告終....畢竟年齡與身高的差距赤果果的擺在那呢!那有人很定要問了,這孩子都掐起來了,當媽的哪去了?
行了,您哪也不用找了。二小她媽早躲出去了。後來,事實證明了,二小她媽不是一般的明智,這姐倆一般在沒有旁人圍觀的情況下,戰鬥持續不到一分鍾就和平解決了.....
二小第一次去幼兒園的時候,出了點叉子。
那時候,幼兒園還沒有獨立出來,學校劃出一間教室,指派個老師,好了,就你了,現在就開始教幼兒園吧。
教二小的是個女老師姓陳,碰巧還認識二小她媽,兩人三言兩語的嘮的火熱,最後陳老師連帶著瞅二小的眼神也十分和善。
二小的新教室就在一年級對麵,第一天上學,二小十分爭氣的不哭也不鬧,二小她媽尋思著自家大丫頭也在這個學校上學,就十分放心的回家了。
然而,她實在是高估了二小。
自己老娘上午剛走,下午丫就在方圓不到100米的小學校裏迷路了....就算迷路了,丫也不哭不鬧,十分鎮定的站在鐵皮殼子的教室門外,二小謹記自家老娘的話,找不著家的時候就站在原地,誰和你搭話都不理他,看見戴大高帽,就讓他帶你回家。(大高帽即警察)
然後二小就站在原地十分有毅力和耐心的等了下去....
然後校長就來了.....
當年那位校長二小已經記不清他的長相了,就是覺得又高又威嚴,小兒在校長大人銳利的雙眼下無所遁形,頭一次不是在自家老爸發威的時候害怕。
你哪個班的?現在是不是上課時間?你在這幹什麼?給我回去上課去!校長大人發話。
暈頭轉向的二小還沒反應過來怎麼回事,就被校長大人一把推進了鐵皮殼子門裏,屋裏老師正講到興起,粉筆灰伴著吐沫星子四下橫飛,突然從外麵摔(丫自己腿軟來著....)進個小人,小臉包子樣,眼淚在眼裏轉著圈圈,可憐巴巴的看著你,四目相對著,這老師就硬生的忘了下邊該說什麼了。
這是你班的學生不?校長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