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發燒(1 / 2)

而他們的防護帶也隻弄好了兩米寬,他們最初的計劃是五米。

離計劃的寬度差距還挺大的,主要是兩邊的山雖然也有樹木,但是那都是幾十年幾百年從石頭縫裏長起來的,他們挖的時候就費了很大的力氣。

不過看著越來越大的雪,他們也就暫時先這樣了,先把鐵絲網弄上去。

鐵絲網這個東西倒是有很多,他們之前才去鎮上的學校弄的。

那個學校是鎮上唯一的中學,因為學校後麵是農田,曾經有學生去偷農作物吃,被村民投訴多了,學校就把整個圍牆都加上了鐵絲網。

這倒是便宜了他們,一股腦全部帶回來了。

鄒銳惜下了樓,就看見陳羽秋在廚房燒炭。

麵前擺了一個鐵盆,裏麵有從灶台裏掏出來的灰,上麵放了炭,陳羽秋正在用紙板點火。

不用想,肯定是生來烤火的,他們這邊每到冬天,就會直接用盆裝炭烤火。

等陳羽秋讓炭火燃起來了,鄒銳惜這才想起自己空間有很方便的東西。

想了想那種大爐子,她就和陳羽秋商量自己空間的爐子放哪。

陳羽秋指了指廚房的中間,二話不說她就把爐子拿了出來。

陳羽秋看見這東西,仔細查看了爐子的構造,不由感歎這是個好東西,感覺很方便,不止烤火,還有多種功能呢。

陳羽秋重新生起了炭爐子,這是末世之前鄒銳惜專門買了十個存好的。

一口大鐵鍋,一個正方形的鐵皮子剛好把鐵鍋架在中間,鐵鍋下麵大概五十厘米的有兜底的鐵,燒炭就是在鐵那上麵。

鐵架子外麵還有木頭圍成的三十厘米左右的圈,上麵一圈用來放東西,而下麵一圈則是用來放腳的,中間還有三個鐵盒子,可以用來烘烤食物,不知道多方便。

鐵鍋裏則是用來裝水的,這樣冬天的熱水和溫暖都有了著落。

這是鄒銳惜去其他省旅遊時發現的好東西,在那裏幾乎家家戶戶都有這麼一口爐子,一到冬天就拿出來用,成了那裏必不可少的東西。

因為這異常的雪,鄒成雲和大家商量了一下,決定在院子裏弄幾個通道,方便大家往來。

從新房的大門口到老房子的廚房那一塊,到魚池和磚圈,都搭上棚子,遮雨也遮雪。

至於院子門口就不用了,不然家裏的車出入不方便。

雨棚也是鄒銳惜之前就買好的,每隔一米就有一個支撐杆,拆卸方便,承重功能強大。

上麵是可自由拚接的一米長正方形板塊,每個板塊四周都是可以安裝支撐杆的。

新房子前麵是斜這著安裝的,到磚圈和魚池那裏是安裝成倒V,到時候有雪打掃也方便,老房子前那塊用餐的地方也安上了,以後不管是下雨還是下雪都方便很多。

連老房子的屋頂,鄒銳惜也找了一些透明輕薄的瓦片用來安在上麵,畢竟已經建了這麼多年,很多東西都已經老化了。

鄒成雲也帶著大家把老房子上麵房頂的承重也加固了,還多添了一些承重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