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章 引子(1 / 1)

穆青一直有一個心願——希望自己與世無爭,無論工作還是生活。

他自己也記不清從什麼時候開始有了這個心願,比較強烈的時期是參加工作以後,但這個心願的產生應該更早,也許是在高中時期,隻是那時還比較模糊,沒有很清晰的意識。

參加工作後即使已經很明確,他也隻是埋藏在心裏,沒跟任何人講過。他已經習慣了把很多東西埋在心裏,不知道將來是否有開花結果的可能。

許多年後,穆青自己慢慢明白,這隻是一個美好的願望。是否與世無爭,很多時候並不是他自己說了算的,除非沒有任何想法,也不去做任何事,或是已經完全遁入空門。

最初穆青之所以會有這樣一個心願,不是因為厭世,也不是沒有進取心。很多時候隻是一種無奈,這種“無奈”讓他活的很累。

剛參加工作時,他總是小心翼翼。不會因為領導的斥責而進行申辯,不會因為工資、獎金與同事競爭,更不會因為一個職位或者晉升機會而去投機鑽營。

他不會,也沒有這樣的門路,更沒人教他應該怎麼做。於是就隻想認認真真工作,腳踏實地生活。活在當下、活成自己,守住自己內心深處的那一份寧靜。

不想得罪誰,當然也不希望誰招惹自己。平平淡淡的活著,好像歌詞裏唱到的“平平淡淡才是真”,他信奉這句話。他分不清這是一種逃避,還是對環境的適應。有人說他“心大”,他也弄不清楚“心大”是指什麼。

穆青是一九八六年考上的大學,一所當地辦的地方大學,在國內沒什麼名氣。他畢業好多年後,才知道,這樣的大學,跟後來的九八五或二一一根本不沾邊,連省屬大學都不是。聽人講,這所大學在後來的高考錄取過程中,屬於第二批次,所以是後來大家叫的二本大學。

他當時上學時,這所學校大部分專業沒有本科,他的畢業證上也隻是大專學曆,學製三年。當時主要是招收本地學生,麵向本地,為本地企事業單位培養人才。一部分需要走讀,每年隻是象征性地收五十元學費。他畢業幾年後,這所學校大部分專業才逐漸增設本科,麵向全國招收二本學生。

就是這樣的大學,當時也並不是很容易考上的。加上穆青這樣的大專,當時高考錄取比例,恐怕也隻有不到百分之二十,穆青算是幸運的。

那時考不上大學的孩子,大部分都是家裏父母出麵,尋門路求人去找一份工作。沒有門路、也沒人可求的,家裏最後沒辦法,隻能出錢出力去做一些小買賣。那個時候叫個體戶,當時的個體戶還是被人瞧不起的。

當時,社會上流傳著一句話:“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大家都覺得,隻有學習不好的人才會去學文科,文科沒什麼用。高中文理分班時,去文科班的不超過百分之十。穆青是喜歡文科的,尤其喜歡政治經濟學。他一直都是政治經濟學課代表,但當時大家都不去文科班,他也沒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