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 / 2)

中和元年,天下已呈現亂世之相,然而靈帝尚自不知,仍異常寵信十常侍,所謂人心思亂,盜賊蜂起。

在大漢國土的北方,有一郡,名為钜鹿,正是這個小鎮在公元前207年顯示了他非凡的意思。

秦始皇統一六國,對於中國曆史的發展,是有積極推動意義的。但是秦王朝建立後,對人民實施殘酷的剝削和壓迫,賦役繁重,刑政暴虐,使得“勞罷者不得休息,饑寒者不得衣食,亡罪而死刑者無所告訴”(《漢書·:賈山傳》),全國出現“褚衣塞路,囹圄滿市”的恐怖局麵,這就導致了社會矛盾的全麵激化。終於在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爆發了陳勝、吳廣農民大起義。九月,項梁、項羽和劉邦相繼在吳中(今江蘇蘇州)、沛縣(今屬江蘇)聚眾起義。被秦所滅亡的六國舊貴族也乘機起兵,出現了天下反秦的形勢。

秦王朝統治者不甘心退出曆史舞台,進行垂死掙紮,調動軍隊,鎮壓農民起義。其中最為凶悍的一支,便是少府章邯統率的部隊。它作為秦軍的主力,與農民軍凶狠拚殺,首先鎮壓了陳勝、吳廣起義軍,旋即擊滅齊王田儋、魏王咎等武裝勢力,接著其又調轉兵鋒,撲向項梁等人率領的楚地起義軍主力。經過幾次各有勝負的拉鋸戰後,章邯利用項梁小勝後輕敵麻痹的弱點,發動突然襲擊,大敗楚軍於定陶(今山東定陶西北),殺死項梁,使起義軍遭受一次重大的挫折。

章邯在取得定陶之戰勝利後,也產生了驕傲輕敵情緒,以為“楚地兵少不足憂”。遂移兵北上,攻打趙國。趙軍將寡兵微,非秦軍之對手,數戰不利,趙王歇遂被迫放棄都城邯鄲,退守钜鹿。章邯率軍乘勝逼進,他命令王離率20萬人將钜鹿團團圍困,自己親自帶領20萬人屯駐於钜鹿南數裏的棘原,並在那裏構築甬道(兩側有土牆的通道),直達钜鹿城外,以供應王離軍的糧秣。企圖長期圍困钜鹿,困死趙軍,並伺機拔城,徹底平定趙地。這時趙將陳餘雖從恒山郡(今河北石家莊一帶)征得數萬援兵,進駐钜鹿北邊,但因懾於秦軍人多勢眾,不敢直接馳援钜鹿,對秦軍采取避而不戰的做法。趙钜鹿守軍兵少糧缺,形勢十分危急,於是隻好遣使向各路反秦武裝緊急求援。

楚懷王接到趙王歇、張耳等人的求援文書後,即召集手下將領進行商議。大家認為,盡管楚軍自定陶戰敗後元氣大傷,但若不及時救趙,章邯滅趙得手後就會移師南下攻楚,從而使得反秦武裝有被各個擊破的危險。同時,秦軍主力膠著於河北地區,這造成了關中空虛,給反秦武裝提供了乘隙進關滅秦的機遇。鑒於這一分析,楚軍統帥部遂果斷作出戰略決策:任命宋義為上將,項羽為次將,範增為末將,統率楚軍主力5萬人北上救趙,以伺機殲滅秦軍主力。同時,派遣劉邦率軍乘虛經函穀關進入關中,伺機攻打鹹陽。這一戰略部署的著眼點在於兩支軍隊互相配合、雙管齊下,使秦軍陷於兩線作戰、顧此失彼的被動局麵,以收一舉滅秦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