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生態環境的日益好轉,菊花台的村民晚上便可隱隱約約聽到狼的嚎叫聲。
菊花台是白崖鄉的一個自然村,依偎在逶迤的祁連山腳下,地勢南高北低,三麵環山,由南向北順勢開出一條街道,房屋分布在街道兩旁,零零散散居住著二十餘戶人家,向北引出一條蛇形的坑坑窪窪的山路。房舍拙樸欠規整,有紅頂白牆的磚瓦房,有青牆灰頂的平頂房,也有土牆土頂的土坯房,家與家有間隔,家家皆有院牆門樓,齊胸的院牆用黃土夯築而成,瓷實堅固耐用,門樓皆用青磚修砌,底座狹窄單薄,頂座闊而厚實且前後微凸,形似帽簷可遮雨庇蔭。村上人家家家養狗護院,戶戶養雞食肉,稍有響動,狗叫雞鳴,一家叫起,數家應和,經久不息。村子距離所管轄的白崖鄉十五裏,相距縣城二十五裏。一條凹凸曲折的砂礫路從村口延伸至村外,是打通外界的唯一通道。道路瘦窄,僅能容下一輛手扶拖拉機通行。路麵時急時緩,忽直忽彎,行走其間暈暈乎乎,陌路人極易迷失方向。村外來人僅有兩類,一是縣鄉公幹人員,另是親朋戚友。商販曆來不落腳印,即使吆喝聲也屬稀罕。縣鄉幹部來村上開展工作,當日無法返回,大早趕來已是下午時節,須留宿工作次日返回,次日一大早動身,返回時已近下午時節。親戚來走動看望,大都住個三日五日的,待喧夠聊夠家常,歇息好了身子方才返回,消停來,消停走,絲毫不著急。村上稀罕水澆地,也稀罕水渠,盡是高低錯落的山旱地,耕種費時又費力,山旱地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是小麥、青稞、油菜、豌豆、馬鈴薯,十年九旱靠天吃飯,播下希望的種子,收獲失望的果實,莊稼的收成素來無保障。生活來源一向單一,除卻莊稼收成,唯獨的依靠便是外出務工。農閑時節,村上閑散勞動力相約組團遠赴新疆、青島、北京、內蒙等地做工掙錢,年輕男女選擇在食品公司、玩具廠、珠寶廠上班,勞動強度小,按月論績效發放工資。會電工、電焊工、瓦工手藝的,較為吃香,較為稀罕,工資待遇高出常人。既沒手藝又沒專長的中年男女占大多數,全靠體力拿工資,辛苦熬煎,但都很珍惜,沒人願意放棄,自然收入也很劃算。村上勞力緊缺的人家常遛進山區林地挖草藥、狩獵、采菇、盜木,以此獲取生活物資。近年來,國家對祁連山區林地資源日益重視起來,宣傳巡查保護林區的力度越發加大,村民破壞林區生態環境的各種違規行為隨即被遏製,山區林地得以休養生息。幾年光景,山區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林區植被日益好轉,林木枝繁葉茂,草木蔥綠,青苔墨綠,鳥獸出沒。兔子、山雞、青羊更是行蹤無常。空閑守家的婦女靈機一動,索性摸索飼養羊隻,念起養殖經。先喂養了幾隻,年底獲得了回報,次年增加養殖數量,收益穩定而又豐厚。在幾戶養殖戶的典型示範帶動下,村上養殖的人家與日俱增,戶均養殖數量也由起初的數十多隻遞增幾十隻,漸成規模。時興養羊業,緣於羊的繁殖快,飼養方便,養殖周期短,銷路暢通出手快,隻願出售,到鄉上撥個電話,縣鄉飯店、飯館工作人員及羊肉商販即刻趕到家門口,抓羊人技術嫻熟手腳麻利,眨眼的功夫,羊走錢收,絲毫不費勁,不煩人搭幫,收入很是可觀。因羊肉市場需求大,發展空間廣闊,前景十分看好,養羊業漸成菊花台村民增收發家的又一主渠道。菊花台有兩個光棍,一個居住在村頭,名叫浩宇,另一個居住在村尾,名叫俊喜。兩人原本不是光棍,年輕時都很勤快吃苦,家境厚實,娶妻後,父母先後去世,在生活的壓力和打擊下,喪失生活進取的信心和創業的鬥誌,漸漸的,在各種刺激下,心理有些反常,時而清楚時而模糊,時而暴躁,時而親和。家境慢慢的越來越困難,妻子含淚分離,孤零零的獨自生活,再未續娶,落成單蹦,混成光棍,無力外出務工掙錢,專靠給街坊四鄰幫工幹活收取酬勞為生。農閑時節,家家戶戶沒活做,浩宇和俊喜幫不成活便拿不到生活費,生活一時沒有著落。無奈,隻好厚著臉皮挨家挨戶蹭飯吃,鄉裏鄉親的,鄰居也不好推辭拒絕,見了麵皆殷勤的招呼吃飯,沒人嫌棄他。也有人家將穿舊的棉衣棉褲和不合身的舊衣服送給他們穿,都怕衣服單薄受風寒,浩宇和俊喜吃過飯,接過衣服連連謝意感恩,從不油嘴滑舌。每逢冬季下雪,浩宇和俊喜一大早便起身帶上鐵鍁掃帚到街麵掃雪,鄰居待見。村裏但凡過紅白喜喪事,浩宇和俊喜皆全程參與,裏裏外外的忙活著,啥活缺人手就靠前做啥活,不挑肥揀瘦,不使懶耍滑,誰差使,皆服從,不討價還價,大事小事辦的利利索索做的順順當當,頗讓人省心放心,村民愈發的喜歡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