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無牽無掛雲追月 靜待月追晚風來(2 / 3)

“啊……”

“以後不教我們了?”

“李老師能再教我們嗎?”

“我們很乖的!”

同學們唉聲歎氣,紛紛議論道。

“安靜!可能我下學期還要教新生實驗課。但是你們有什麼困難都可以來找我。我永遠是你們的李老師!”夜闌也很不舍這些可愛的孩子們,她喜歡他們的純真、善良,“我在本部的構造實驗室,你們有空也可以來看我嘛!”

最後一次課是考試和評講。大家拿出十二分的精力認真地做題、聽課,十分珍惜李老師的最後一課。

下課了,夜闌和大家打過招呼後便離開了教室。她走在校園裏,看著假山真水,想起張老師出野外回來後,馬不停蹄地趕去給本科生上構造地質學課,在浦口校區等車時作的一首詞:

“背倚石炭紀灰岩,腳踏泥盆石英砂。滿目翠綠心神怡,笑看池中花。垂柳成行低頭笑,笑看遊人采蓮花。可知菱藕相伴生?喜飲秋實茶。”

張老師大概是地質係老師裏最會寫詩詞的了。他與新中國同齡,已近花甲之年,卻依然活躍在地質野外工作一線。他的人生名言——低調做人,他無數次告誡學生們做人要低調。他的一生是“低調”的真實寫照。生於南京六合農村,學習優異的他考入南京大學地質係找礦專業,之後留學日本,獲得日本名古屋大學理學博士學位。張老師嚴謹的科學態度,以及紮實的地質基礎,是大家一直欽佩不已的。而他在生活上也是極其艱苦樸素,下過鄉插過隊,因此總是更加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從不敢貪圖享受、奢侈浪費,身上一件襯衫、一條褲子、一雙鞋,都是穿了幾年甚至十幾年。至今他和師母還蝸居在鼓樓二條巷那間狹小的房子裏。學生們和老師們勸過他多少次,“換一個大點的房子吧”。可是他總是淡然地說:“夠住就行了,幾十年都住習慣了!”在擔任了十年地質係副主任後,要任命他為主任。可是他卻笑著拒絕了,“讓年輕的同誌上吧,我都老了,不能擋著年輕人的路!”與世無爭,專心科研可謂是張老師內心的真實反映。

夜闌還記得與張老師一起出野外,從陝西到山西再到內蒙,他帶著他們量產狀,看褶皺,認斷層,深入淺出地將鄂爾多斯東緣呂梁山脈離石大斷裂帶鮮活地展現在麵前。他的學生遍天下,到哪裏都能遇到熱情好客的學生。他總是希望他的學生比他更強,把自己所學傾囊相授。學生們出野外,他十分關切地再三叮囑要注意安全。看到自己的學生有所建樹,他比誰都欣慰。學生們對張老師如此尊重,不僅僅因為他教他們地質,更重要的是他教會他們怎樣做人。

“幼小吟此詩,花甲終登樓。千裏目已盡,桃李競風流。——登鸛雀樓有感。遙遙千裏力已盡,喜看桃李競風流!”在山西運城永濟的鸛雀樓上,張老師寫下這首詩。

師兄立馬附和張老師詩一首。“桑榆霞滿天,老驥似當年。桃李還青澀,尚需領路人。”

大熱天的,張老師總是閑不住,帶著一幫徒子徒孫從阿拉善左旗到呼和浩特開啟了狼山五萬填圖的征程。在微信群裏,張老師時常發來一張內蒙古阿左旗的向日葵照片,不時又是一隻山坡上的肥羊,還有自己站在懸崖上手拿地質記錄本的照片,不日又來一張清晰的傾伏褶皺的照片,給大家上起了構造地質學課。他一直就是這麼調皮任性。

“江城子 狼山

臨江仙發少年狂,左夜闌,右寒江,羅盤榔頭,千裏越狼山。還有燦楠新入夥,三代共,地質郎。

酒酣話匣又開張,老態至,又何妨!極頂雲中,何懼鬢已霜?斷層褶皺如演義,古生代,應力場。”

“看狼山,東也沙,西也沙,難不住雄師勘察,觀岩石變幻;朝也麵,暮也麵,麵不亂褶皺斷裂,喜先後盡現!”就算頓頓吃麵,也不能阻止吃慣了米飯的張老師在野外一呆就是兩個月。